金攀 姚士紅
【摘要】 目的: 研討采用鼻內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遵照自愿原則抽取筆者所在醫院于2014年6月-2016年8月接收的慢性鼻竇炎患者84例作為本次試驗對象,并將其按1∶1的數學比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予以對照組患者傳統性療法,對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鼻內鏡術進行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經區別性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62%(復原25例,好轉16例,無效1例);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3.81%(復原16例,好轉15例,無效11例),前者大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手術情況與術后并發癥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慢性鼻竇炎患者予以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不僅能在降低手術風險的基礎上有效促進療效的提高,同時還可將術后并發癥率最小化,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 慢性鼻竇炎;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7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25-02
醫學上將以鼻塞、頭痛、流膿涕及嗅覺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且病程較長的鼻竇慢性化膿性炎癥稱為慢性鼻竇炎(或“蓄膿癥”)[1-2]。該疾病不僅病程超長(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且極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鼻竇內多種細菌感染是絕大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病發的主要原因,鏈球菌及流感桿菌等均為引發該疾病的主要病菌。綜合來看,慢性鼻竇炎患者數量幾乎占據耳鼻喉科各類疾病的50%左右,其中,慢性上頜竇炎最為常見,且目前正呈不斷上升的不良趨勢。影響該疾病的因素多種多樣,多以患者鼻腔過度狹窄或鼻腔呈現不規則形態為主要因素。慢性鼻竇炎一旦發作若得不到及時性和恰當性的治療,便會引起各種嚴重程度不同的并發癥,不僅對患者嗅覺功能造成很大不良影響,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視力[3-4],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予以慢性鼻竇炎患者及時性、針對性及有效性的治療,是幫助其盡快擺脫疾病困擾,早日恢復健康并回歸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本文就利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效果予以剖析,現作如下相關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84例2014年6月-2016年8月于筆者所在醫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療的慢性鼻竇炎患者,并在其知情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2例。其中,對照組女19例,男23例;年齡最大61歲,最小18歲,平均(45.57±1.61)歲;嗅覺消失15例,頭痛27例。觀察組女18例,男24例;年齡最大60歲,最小19歲,平均(45.41±1.53)歲;嗅覺消失16例,頭痛2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并發癥類型等基本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均于術前對兩組患者予以3 d的抗生素治療,并于術前30 min對其注射阿托品(世貿天階制藥,國藥準字H32020236)與酚磺乙胺(上海衡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924)各0.5 mg,以做好預防術中出血的準備工作[5]。采用傳統性療法治療對照組患者(對患者予以相應麻醉后使其取半坐臥位后開放篩竇,以利引流,而后再令患者取平臥位,于其上頜竇處行根治術)。對觀察組患者行鼻內鏡術進行治療,其具體治療操作方法如下:術前事先對患者進行全麻;于其鉤突前下緣處做一弧形切口,切除鉤突后開放竇口,將其病變或壞死組織徹底清除;對患者鼻腔進行為期2 d的膨脹海綿填充[6-7],并在完成手術后對患者切除清理所得的病變組織和壞死組織進行相應的檢測。
1.3 療效判定標準
由筆者所在醫院專業醫護人員按醫學相關規定對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的實際治療情況(療效)進行科學性和客觀性評判(共分為三個階段),(1)復原:經治療后,患者鼻竇開放良好且各項臨床癥狀(鼻塞、頭痛等)均消失,鼻竇口具有良好的開放,鼻竇腔內黏膜等相關組織均未見膿性且恢復良好;(2)好轉:患者接受治療后,其鼻竇口開放性逐漸增強,鼻竇腔內膿性分泌物逐漸減少,各類臨床癥狀亦處于逐步改善的良好狀態;(3)無效:通過針對性治療后,患者鼻竇口持續性窄化,鼻竇腔內黏膜膿性加重,各臨床癥狀不斷加重,且病情持續性惡化。(復原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已經過初步整理的相關數據予以進一步科學性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兩組慢性鼻竇炎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情況及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亦稱慢性化膿性鼻竇炎,屬于一種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8]。大部分病情較輕者,常因臨床癥狀尚未嚴重化而容易忽略各方面該注意的事項,從而導致其病情逐漸加重,為后續的治理加大難度。當慢性鼻竇炎病情惡化時,記憶力衰退、不同程度的鼻塞、頭暈頭痛及嗅覺功能減退和黏黃膿涕等各種臨床不良癥狀便會隨之而來,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殃及周圍器官組織,從而引發其他疾病,增加治療風險性及患者自身生命健康的風險性。迄今為止,針對該疾病的根治性方法仍尚未明確,如何為慢性鼻竇炎患者提供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一直以來都是讓醫學界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經相關醫學研究表明,使用藥物對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不僅所得的臨床療效不理想且復發率極高,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疾病最常用,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采用傳統性的手術治療方式對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不僅手術創口過大,且在手術過程中極易導致失血過多的不良現象,對患者身心健康均會帶來很大的傷害。且因手術切口過大,使得術后的瘢痕難以消除,不僅會對患者的外觀(容貌)造成很大影響,同時也會因此而造成其心理陰影,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除此之外,傳統性手術的缺陷性較大,是以其術后的復發率和感染率亦相對較高,易加重后期的療養難度,不僅浪費患者金錢,加大其經濟壓力,與此同時還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二次傷害。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鼻內鏡術的出現不僅大大地降低了慢性鼻竇炎患者治療的風險性,同時還能夠促進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較之傳統性的手術治療方法,鼻內鏡術憑借其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清除病變組織徹底及痛楚小等一系列優勢得到了廣大患者及醫學界的認可與信賴[9-10]。在對患者行鼻內鏡術時,通過鼻內鏡可清晰化和擴展化手術醫師的觀察與治療視野,不僅能夠徹底性的清除患者鼻內組織,同時還可疏通患者鼻竇部位,為其鼻竇組織自動清理能力和防御功能的恢復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因鼻內鏡術手術切口小,是以能夠保持患者外表的完整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患者的身心傷害,有助于病情的良好發展。除此之外,鼻內鏡術不僅能夠從各方面彌補傳統術式的缺陷,同時還可將其術后并發癥率及感染率最小化。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經相應性治療后,對照組患者與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3.81%與97.62%,后者高于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1.43%(9例),腦水腫率為19.05%(8例),肺內感染率為16.67%(7例),再出血率為14.29%(6例);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38%(1例),腦水腫率為2.38%(2例),肺內感染率為2.38%(1例),并無術后出血現象(0例)。由此可知,采用鼻內鏡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可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改善其術后并發癥情況,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臨床大力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倪偉.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8):311.
[2]周雯娟,包亞軍,武穎異,等.經鼻內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效果研究[J].系統醫學,2016,1(9):26-28.
[3]何靜.慢性鼻竇炎應用鼻內鏡手術的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4):144-145.
[4]潘世平.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3):84-86.
[5]張艷娟.鼻內鏡手術與傳統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3):77.
[6]黃朝輝.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觀察以及分析[EB/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7):5353.
[7]鄒桂年,曾旭軍,林樹燕.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8):1015-1016.
[8]張承寧.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5):2870-2871.
[9]陳翔宇,劉鵬,王景麗,等.經鼻內鏡手術結合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2):48-49.
[10]王紅雨.鼻內鏡手術用于治療慢性鼻竇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24):94-95.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