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誠
【摘要】 目的:探討分析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與安全性。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2016年收治的6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以隨機對照法分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0例)。對兩組患兒均實施常規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兒采用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對照組的患兒采用單純間斷藍光照射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以及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結果: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有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下降程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采用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見效快、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復合乳酸菌; 聚克; 藍光照射; 新生兒黃疸; 療效;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4.08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4-0152-02
黃疸乃是新生兒常見病,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可引起新生兒肺炎、敗血癥、膽道閉鎖等并發癥,給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1]。傳統的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法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復合乳酸菌是其常用藥物之一。后來,隨著醫學科技及光療技術的發展,利用藍光照射的方式來治療新生兒黃疸逐漸得到普及[2]。為了解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效果與安全性,現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2016年收治的6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回顧其臨床資料,觀察治療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2016年收治的65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臨床研究對象,以隨機對照法將65例患兒分成為觀察組(35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各占總數的57.1%、42.9%;體重1.8~4.1 kg,平均(2.9±0.4)kg;其中足月兒29例、早產兒6例,各占總數的82.9%、17.1%。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各占總數的56.7%、43.3%;體重2.0~3.9 kg,平均(2.8±0.3)kg;其中足月兒26例、早產兒4例,各占總數的86.7%、13.3%。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兩組患兒均實施常規對癥治療,主要包括:補液、保暖、牛乳喂養及抗感染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兒采用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每天應用藍光對患兒光照1次,持續時間約10~12 h,期間維持患兒水分充足、體溫正常、呼吸暢通、無嘔吐及抽搐等現象;同時給予患兒服用復合乳酸菌(通用名聚克,江蘇美通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80184),0.33 g/d,分兩次服用。對照組患兒采用單純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方法同上。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以及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周身皮膚黃染完全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有效:周身皮膚黃染部分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有所下降;無效:周身皮膚黃染未見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無明顯變化。臨床總有效=治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下降程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3 討論
新生兒黃疸一般是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致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所致,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是其主要特征。在臨床上,新生兒黃疸非常多見,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病和多發病[3]。新生兒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類,前者主要是指單純因膽紅素代謝異常所引起的黃疸,這種黃疸一般是暫時性的,通常可在嬰兒出生后的2~3 d出現,7~10 d后可自行消退,若為早產兒,則黃疸持續時間可能較長,但不會對患兒造成過大的不良影響,僅會引起輕微的食欲不振[4];而后者是指新生兒出生后24 h內出現的黃疸,這種黃疸的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一般會持續兩周以上,早產兒甚至可超過一個月不退,并且消退后還可能會重復出現[5]。
由于新生兒的血腦屏障一般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在發生黃疸后,體內的血清膽紅素往往會直接侵入其大腦,從而引起核黃疸,極大地損傷到患兒的大腦,不但會影響到患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還可能導致患兒死亡[6]。再者由于新生兒的腸道內菌群建立速度較成人慢,所以其腸蠕動能力也較弱,一旦出現了血清膽紅素上升的情況,則不容易以糞便形式排出,極易引起高膽紅素血癥,從而更加提高了黃疸的危險性[7]。由此可見,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中,不但要有效平衡其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同時還要促進患兒腸道菌群的建立,從而促進血清膽紅素排出,減少其在消化系統內的循環。
復合乳酸菌是由乳酸桿菌、嗜乳酸桿菌、乳酸鏈球菌等活性乳酸菌所制成的一種制劑,其可在腸內繁殖,抑制腸道內腐敗細菌活性,從而起到調整腸道菌群的作用[8]。其次復合乳酸菌還具有促營養吸收和抑制腸源性毒素的功能,可有效優化腸道內部環境,促進膽紅素排出[9]。因此,該藥一直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有效藥物。而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一種新方法,其利用了膽紅素能吸收光的原理,通過光氧作用將膽紅素氧化成為水溶性產物,以促進其排除[10]。通過以上兩種方法聯合治療新生兒黃疸,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血清膽紅素和經皮測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下降程度比對照組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首次胎糞排放時間、胎糞排空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采用復合乳酸菌(聚克)聯合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見效快、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梁安玉.G6PD測定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35):153-156.
[2]于晶晶.間斷及持續藍光照射治療不同病因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4,20(2):26-28.
[3]盛曉燕.復合乳酸菌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4,35(20):4414.
[4]姜玉玲,王玉山,祁鳳茹,等.基于三聯法聯合藍光治療小兒黃疸患兒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6,29(7):154-155.
[5]劉國文.間斷、持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15):36-37.
[6]黃蘇東.對11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治療的臨床體會[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10-12.
[7]高中秋,黃靜,黃瓊,等.中醫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與經濟對比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5,7(1):23-26.
[8]李麗萍.新生兒黃疸早期干預的研究進展[J].蛇志,2013,25(2):207-210.
[9]丁媛媛,楊可達,楊金慧.新生兒黃疸診療的若干進展[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3,21(9):132-134.
[10]卞曉琴,朱元衛,黃玲.新生兒黃疸的常見原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0):142-144.
(收稿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