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欽蕊
【摘要】隨著中職院校就業難度的增加,正確引導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不僅有利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也是避免長期“智力外流”,實現農村“智力循環”、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但目前,我國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現狀令人堪憂。原因主要有以下六點:傳統思想包袱沉重,不愿返鄉;創業項目檔次低,發展空間狹窄;創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創業經驗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能力較差;創業環境復雜,阻礙發展。
【關鍵詞】農村畢業生 返鄉創業
一、傳統思想包袱沉重,不愿返鄉
在傳統思想中,對于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能培養出一名走出農村,扎根城市的學生真可謂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情,全家人乃至于全村人都會對此寄予厚望,期待學生畢業后能夠飛黃騰達、有所作為,因此,對部分返鄉創業的農村籍畢業生,家長和鄉親都會很不理解,甚至有時還看不起,認為是沒有能力在城市打拼了才回來創業的,這種思想包袱會給返鄉創業畢業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影響。部分農村籍畢業生本身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優越感,傳統思想包袱沉重,對自己期望值很高,人生理想準備在城市中闖出一片天地,不打算回到農村去。
根據對重慶市工業學校正在就讀的496名農村籍在校生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農村籍學生中,88.7%對就業表示有壓力,可見學生們對于就業形勢不樂觀。但盡管如此,調查中有41.2%的人將未來留在大城市,同時有一半人把中小城市作為就業目的地,而愿意返鄉的則不足9%。由此可見,農村畢業生更青睞于去實現在城市扎根打拼的理想,返鄉就業熱情較低。對“你今后是就業還是自主創業”時78%的人把就業擺在第一位,他們認為就業者只需完成上級交辦的規定工作,如果成為創業者,則需要全方位統籌工作的方方面面,傾注更多青春與汗水。如果出現經營困難,就業者船小好調頭,大不了重新找工作,而創業者失去的可能是其全部,這就與本來對返鄉就業熱情很低的狀況相比,返鄉創業的農村籍畢業生更是寥寥無幾。
二、創業項目檔次低,發展空間狹窄
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的規模小,以個體工商戶為主,注冊資金量少,通過對重慶市工業學校農村畢業生創業規模和創業行業分布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主要創業資本在5萬以下,5萬以上的僅占17.3%,比重較小。另外,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雖然準入門檻低,而做大做強需要創業者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
據調查中職院校調查問卷企業初次投資規模統計,主要創業資本在5萬以下,5萬以上的僅占17.3%,比重較小;企業用工主要集中在10人以下,10人以上的僅占14.7%。企業年利潤統計看出利潤在5萬以下的占多數,5萬元以上僅占9.6%。綜上所述,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的檔次比較低,大公司、大企業比較少,技術產業更少。通過對重慶市工業學校璧山、長壽 11 名農村籍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者的實地走訪,有 8 名創業者進行豬、牛、羊、兔等的養殖,有3 名創業者承包土地進行果樹和蔬菜種植。養殖豬、牛、羊、兔等都使用了傳統的養殖方式和方法,高新的養殖技術都沒利用上,豬、牛、羊、兔的品種也比較傳統,好的品種還不能適應當地的成活。養殖的銷售基本上是璧山和長壽及周圍的縣市。果樹和蔬菜種植技術也是相對落后,蔬菜大多數是利用大棚技術進行種植,果樹基本上是蘋果樹、桃樹、梨樹等,大多運用傳統的嫁接和授粉等技術。果樹和蔬菜的銷售地域大多都是本地,走出重慶地區的很少。
三、創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中職院校農村畢業生認為資金是創業初期最大的困難。中職院校農村畢業生自主創業的規模較小卻具有較大的風險,所以許多風險投資公司都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中職院校學生自主創業中。沒有很好的啟動資金,中職院校農村畢業生即使有很好的創業設想和項目,也會被迫叫停或放棄。在創業初期的畢業生籌措資金除了向家人、朋友借款以外,大部分需要通過銀行的小額貸款來解決。但在實際的調查中,有近28.5%的畢業生表示不知道可以小額貸款,有近62%的畢業生表示銀行小額貸款手續太麻煩,再加上找不到人擔保等因素,很多畢業生放棄貸款來籌措資金,僅有不到30%的中職院校農村畢業生通過貸款實現自主創業。這部分幸運的農村畢業生,最終從商業銀行將啟動資金貸出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接踵而至,國家雖然有扶持政策,但是條條框框太多。銀行方面所要求的東西多,手續繁雜,甚至對于農村畢業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苛刻,加之貸款的成本并沒有優惠太多,對于新創辦的企業來說杯水車薪。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對創業資金的需求是非常渴望的,但是又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不能滿足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四、創業經驗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農村畢業生缺乏對創業載體評估的能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農村畢業生畢業后大多在城市打工了幾年的時間,返鄉后并不了解農村的市場需求,這時候如果選擇專業的打造團隊對農村的現有企業做調研,一來成本較高,二來速度慢。所以農村畢業生創業往往選擇與外出務工期間從事的行業有關,這樣創業項目既沒有結合地方特色,又沒有與當地市場接軌,自然不能達到創業前的預期。往往在城市銷售很好的產品回到農村就無人問津,產品滯銷嚴重。
(2)農村畢業生在創業項目的選擇上,從開始就沒有進行長遠規劃,一般是照葫蘆畫瓢,跟風行為嚴重,看中某個項目就一窩蜂的扎進去,在這種短期的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內部不良的競爭下,我們可以想到最后的發展結果就是無人盈利,兩敗俱傷。
(3)農村畢業生返鄉創業選擇的企業沒有延續性,存在的周期相當短,在管理過程中根本不注重企業的生產質量,長期發展。
五、缺乏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能力較差
當今的學校教育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授課是學生們主要的知識來源,是一種被動式的灌輸式學習,而授課教師主要以學術型為主,很少能走出屋子來到田間地頭從事關于農業方面的實踐研究,對農業沒有切身的體會,了解不到書本上沒有的一些返鄉創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受這樣教師指導過的學生其在返鄉創業中會帶有很大風險。學校對外交流不夠成熟,很難將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在校創業獲獎項目轉化為實際成果,創業實習平臺沒有得到有效的建立,學生參與實訓學習機會少,即使獲得了實習機會也大多流于形式,實際效果不明顯。
六、創業環境復雜,阻礙發展
部分基層政府觀念落后,人治思維長期存在,缺乏法律意識,一些既得利益者設置種種“土政策”,甚至打起返鄉創業畢業生的主意,“吃、拿、卡、要”現象嚴重,為企業的快速成長設置障礙。在硬件設施方面,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導致流通上制約企業產品對外銷售,信息上阻礙市場供求狀況和行業發展動態的及時獲取,影響產品生產和銷售計劃,產生重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