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宇 金河巖
摘要:教師期望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得到了教育界廣泛的重視。通過梳理已有的相關研究,圍繞教師期望效應相關概念、理論模型、影響因素、實現策略四個方面進行述評并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推測,旨在明確教師期望效應研究的發展現狀及不足之處,以期能對我國相關研究的本土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理論模型;影響因素;實現策略
羅森塔爾與雅克布森在1968年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后 ,該結果受到很多的學者關注,進一步探究教師期望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實現等問題,這為后人了解教師期望的發生機制提供了資料。鑒于此,筆者擬對教師期望效應相關概念、理論模型、影響因素、實現策略進行述評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介紹,以期能對我國相關研究的本土化提供參考。
一、教師期望效應相關概念的研究
(一)教師期望的概念
范麗恒,金盛華(2008)則關注學生未來發展,因而提出教師期望是教師對學生未來可能發展的看法與預期。鄭卉(2011)也提出教師期望是教師在對學生的知覺感受基礎上產生的對學生行為結果的某些預測性認知。鄭卉強調:教師期望是一個認知變量。這一認知變量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楊麗珠,張華(2012)將教師期望這一預測性認知進行了細化,提出教師期望是指教師在對學生的過去和現狀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未來的學業成就、人格特征和行為表現等所做的預測性認知。從前人對其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教師期望是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發展的一種預測性認知。但對學生哪些方面的期望,對學生哪個時間段的期望存在差異。總的來說教師對學生期望的方面在不斷地豐富,期望也不再局限于對學生當前的發展的期望,同時也著眼于未來發展。
二、教師期望效應的概念
范麗恒,金盛華(2008)強調期望效應中教師的態度,從而提出教師期望效應是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得到證實的現象,它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發展的方向和程度。在此后關于教師期望效應界定均強調期望效應給學生帶來的是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上的影響,但是就教師期望具體影響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哪些方面還需進一步的研究,總的來說對教師期望效應的研究呈現了逐步深入的趨勢。
三、教師期望效應理論模型的研究
(一)國外教師期望效應理論模型
布羅菲和古德模型:布羅菲和古德通過在課堂中觀察教師行為,提出教師期望效應傳遞模型。該模型在理論上的優點是:教師的期望轉化成行為后,才可能會改變學生的表現;學生必須將期望信息納入自我概念后,才可能影響其表現。其缺點在于:該模型過于簡單與概括,更多是它作為期望傳遞的一般模型。達利和法扎爾模型:達利和法扎爾更為全面的提出教師期望效應的模型。該模型的特點是:強調在教師期望傳遞過程中教師歸因方式和教師行為與學生的自我形象一致性;強調在教師期望傳遞過程中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作用。期望交流模型:庫博強調在期望傳遞過程中教師控制知覺的作用,提出期望效應的交流模型。該模型的特點是:注意到教師行為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影響,并強調教師心理因素對其行為產生的重要作用。不足是過于關注教師的控制感,忽視教師的其它心理與人格因素在期望傳遞中的作用,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中介因素模型:1973年,羅森塔爾曾提出了四因素中介模型。1985年哈里斯和羅森塔爾對教師行為的研究進行了大量元分析,發現氣氛和輸入產生了最強的效應,其次是輸出,而反饋卻只有很微弱的效應。在1989年,羅森塔爾將四因素中介理論重新修正為兩因素理論, 即情感與努力。
(二)國內教師期望效應的實現過程
蔣艷菊,王玉杰(2010)認為,教師期望效應的實現過程 :1.形成教師期望;2.傳遞教師期望;3.學生感知到教師期望;4.教師期望產生影響。田甜,潘曉卉(2012)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五個過程:學生反饋信息,教師調整期望。
從前人的研究成果來看是更多的是將國外實證研究的成果拿來直接用,沒有深入的結合中國教育這一大環境下借鑒國外實證研究的方法以本國學生為研究對象而得出的傳遞過程。
四、教師期望效應影響因素的研究
影響因素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特征;丁蕙,屠國元(2006)認為,學生的背景信息如測驗成績、學習態度、智力水平、家長職業、等信息 。田甜,潘曉卉(2012)則又補充了學生的自我期望,教師期望與學生自我期望一致,則促使學生不斷進步,反之可能產生負效應。二是教師特征;丁蕙,屠國元(2006)認為,教師的效能感與教師的心理效應;胡凼(2008)則自此基礎上補充,教師的個性因素;教師的教學觀念;田甜,潘曉卉(2012)在蔣艷菊,王玉杰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教師期望效應的影響因素,包括:一是教師期望的合理性,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應“適度”;二是教師的指導和鼓勵,鼓勵與指導要及時并且合適;
從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們對教師期望效應影響因素是以教師和學生變量作為影響教師期望效應的因素。但是,是否僅僅劃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大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
五、教師期望效實現策略的研究
前人對其實現策略的研究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一是:形成的合理性;李叢玉(2003)提出教師要更新觀念、教師要因人而異,對學生形成合適的期望;李瑩(2007)則提出提高教師效能感,客觀評價學生;范麗恒,金盛華(2008)認為,教師對所有學生持積極期望關注并尊重學生想法 ;蔣艷菊,王玉杰(2010)認為,教師對學生區別分析,建立合適期望 。二是:傳遞的有效性;李叢玉(2003)提出堅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積極互動達到期望整合;李瑩(2007),提高任務效價;范麗恒,金盛華(2008),提出避免或減少區別對待行為,創設公平合理的班級內環境;蔣艷菊,王玉杰(2010)認為教師要通過適當的行為對學生傳遞期望;丁蕙(2014)認為,促進公平的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實際運用教師期望時,我們需要盡可能控制好其影響因素,從而更有效發揮教師期望效應的作用。但這在前人研究中或多或少是缺失的,對其在不同維度上應采取的具體而系統的可操作程序的研究存在不足。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教師期望效應開展在理論解析上的研究很多。但對影響因素的研究并不全面,分析缺少環境因素。理論模型的研究多是同化國外現成的理論模型,因而本土化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基于不足,在今后應加強影響因素和實現策略的研究深度,在研究類型上多采用實證性的研究,將實施策略關注的重點放在對具體可操作程序上,力求研究出本土化理論模型及可操作性強的實現策略,為教師期望效應更好的發揮作用提供更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范麗恒,金盛華.教師期望對初中生心理特點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3(16):48
[2]丁蕙,屠國元.教師期望效應的理論解析及其應用[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7(1):155-157
[3]丁蕙.教師期望效應[M].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6-17
注釋:
[1]丁蕙.教師期望效應[M].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6-17
[2]蔣艷菊,王玉杰.教師期望效應的影響因素、傳遞過程及啟示[J].中州學刊,2010,(6):136-137
[3]丁蕙,屠國元.教師期望效應理論研究及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評論,2006,1
[4]田甜,潘曉卉.教師期望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2,(1):120-122
[5]范麗恒,金盛華.國外教師期望效應研究進展與當代教育啟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24(1):79-82
[6]蔣艷菊,王玉杰.教師期望效應的影響因素、傳遞過程及啟示[J].中州學刊,2010,(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