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萍
摘 要: 良好的班級管理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條件,當班級成員擁有健全人格時,這個班級將是團結和諧、擁有“正能量”良好班風的班集體,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因此,教師從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社會性培養著手,以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 班級管理 健全人格 有效性
目前,由于來自家庭、社會的干擾與消極影響等原因,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令教師們倍感艱辛。因此,如何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成為當下管理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健全人格是各種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具備的人格特征。當一個學生有了健全人格時,必將是一個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班級成員,當班級成員都擁有了健全人格時,這個班級將是具有團結和諧、充滿“正能量”良好班風的班集體,班級管理的效率將得到極大的提高。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不僅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還擁有良好的社會性。
一、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條件
要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輔導員在班級管理中必須實行“民主開放”的領導方式。因為班級的管理方式和班主任的領導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長。有什么樣的領導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學生人格。一個獨斷專橫的班級管理模式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獨立自尊、自我悅納、接納他人等良好人格的學生。而“民主開放”的領導方式主要體現為班主任時時處處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的管理人性化,師生之間的交流是真情實感的交流、真心真意的相處。在班級管理中,采用“參與式”方式,即教師鼓勵學生全面參與到班級管理中,讓學生有主人翁的感覺,并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給學生創造討論的機會,讓學生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在處理學生問題時,應采用蘇格拉底式的啟發方式,而不是命令、吆喝等粗暴的方式。
二、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
1.自信心的培養
自信心的培養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有自信心的人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知識、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現在的孩子由于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在自信心方面一般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由于獨生子女的緣故,盲目自信、瞧不起別人,從而給自己的人際交往帶來困難。另一方面,相對于本科學生而言,高職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極易妄自菲薄,陷入自卑。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應注意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首先,老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對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及時表揚,讓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其次,要讓他們學會欣賞別人,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從而增強自信心。如在班級“爭先創優”活動中,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身的閃光點,同時,通過開展“尋找身邊的榜樣”等活動,使每個同學都能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學會欣賞別人、贊美別人,從而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進而增強與人相處的自信心。
2.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習慣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教育學家葉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班級管理要注重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班主任、輔導員應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生活和學習的細節做起,對學生嚴格要求,并能以身作則。如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紀律檢查、衛生習慣養成及檢查、教室桌椅的擺放是否整齊等,大到各種班級活動及校內外大型活動中對學生的具體要求等。通過日常生活中教師“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言傳身教及以此為要求的常抓不懈,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為人處世的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班風,為取得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奠定基礎。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學生畢業以后將要從事幼兒園教育工作。由于幼兒園保教結合的特殊教育任務,相比較中小學而言,幼兒園教師要身兼數職,教室衛生需要自己打掃,幼兒一日三餐需要照顧,午休及如廁等生活習慣培養等,都需要教師親力親為。幼兒由于年齡和生活經驗的緣故,還不具備獨立判斷能力,而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此時,教師的榜樣作用就尤為重要。若教師自身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與同事之間不能和諧相處,又如何教育、引導孩子呢?因此,養成教育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來說尤為重要。
3.堅強意志力的培養
堅強的意志力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實現人生目標的重要保證。上網的方便,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同時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許多紊亂,特別是自制能力不強、意志薄弱的高職學生,生活中到處經受網絡的誘惑。有的學生下課看視頻,上課控制不住地看微信、聊天等,給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造成較大的困擾。輔導員及班級管理者,首先要從手機的管理抓起,以此培養學生抗誘惑的意志力。如上課期間除非任課教師允許利用手機傳輸或者拍攝上課內容,否則不允許玩、看手機;學校公共場所看手機時應以不影響周圍其他人員為前提條件;發表網絡輿論應遵紀守法、遵守網絡道德等。
4.抗挫折能力的培養
抗挫折能力弱是這一代孩子性格中的明顯不足。班級管理工作中有些老師因害怕個別學生出現事故而不敢放開管理,以至于影響整個班級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首先,教育學生正視挫折,從心理上接受挫折。通過班會討論、同學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認識到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中遭受挫折不可避免。其次,讓學生通過閱讀,從榜樣身上汲取抵抗挫折的力量,學習如何對抗挫折。如從中國革命史和建設史中了解祖國如何在挫折中發展強盛,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我身邊的抗挫感人事跡”演講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和熏陶。再次,通過構建抵抗挫折的大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意識[1]。如利用班團活動課、心理輔導課進行抗挫折強化教育,在集體活動中澄清模糊認識,利用集體力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對在挫折面前表現好的學生公開表揚以示鼓勵,同時堅定其他學生抗挫折的信心和斗志。最后,教師應該積極主動掌握班級情況,對那些心理品質弱的學生,當他們遇到挫折如考試失利或者家庭出現變故時及時追蹤關注,必要時可以聯合家長和班委或其他學生共同提供支持扶助。
三、學生良好社會性的培養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核心
對學生進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是班級管理工作者的首要工作。作為培養祖國公民的主陣地——班級,要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做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避免一味地理論教學和說教,通過興趣小組、志愿者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活動中不斷強化學生的感受,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得到強化,并最終內化為學生的思想素質,為良好班風的形成注入“正能量”,為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礎。
2.以感恩和奉獻教育為抓手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擁有感恩之心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需要,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社會的孩子,尤其是生長在城市的孩子,90%以上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使得一些孩子不懂得感恩,只知道索取。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僅采取說教形式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感恩父母”專題討論,讓學生通過討論、談心得等,在交流中深刻體會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如何善待父母、善待身邊的老師和同學。知道感恩和具有奉獻精神的學生,在班級管理中是不需要老師采取強制性手段的,他們會主動為班集體盡力盡心,這對于班級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自我管理能力。湯姆·圣吉曾經指出:規則的最根本目的是發展自我管理能力,擁有學術知識或擁有工作技能但不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是鮮有成就的。“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因此,班主任要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自主決定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可以鍛煉他們的自制力和自覺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對事情做出選擇、對后果進行處理、對糾紛進行調解、和老師學生發展良好的信任關系等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2],從而使他們的健全人格得到全面鍛煉,同時使得班級管理和諧而有效。
總之,有效的班級管理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以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為最終目的,因此,管理者應了解并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切入點和最終落腳點,提高班級管理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林超.技工院校學生抗挫能力培養之我見[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9).
[2]原亮.美國的中小學班級管理[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