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林
摘 要: 英語聽力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薄弱環節,制約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均衡發展。英語教育工作者只有積極應對,才能促使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英語聽力實踐中,泛聽與精聽是提高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泛聽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精聽,一些聽力技巧的運用會促成有效的精聽。只有聽力水平提高了,才能順利開展英語交流和應對英語聽力考試。
關鍵詞: 英語聽力 策略 泛聽 閱讀 精聽
英語聽力是橫亙在大學生面前的一座大山,直接影響大學生運用英語交際和應試的能力。聽懂英語比說英語更難,因為聽別人說話,主動權在別人,聽者沒有選擇的余地。在具體的英語聽力教學實踐中,面對基本缺失的交際語境,學生難以在現實的語境中驗證自己的聽力水平和表達能力,這就迫使學生不斷收聽英語節目和觀看英語視頻提高聽力。因此,從事英語聽力教學的工作者如何引導學生聽,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泛聽是提高英語聽力的必由之路
(一)豐富的聽力資源為大面積泛聽提供了可能
互聯網時代促成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分享唾手可得。英語聽力資源已不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只停留在幾盤磁帶上。現在,從中國網絡電視臺的英語新聞、中央電視臺的英語紀錄頻道,到美國之音、英國廣播公司的英語節目、美國大片,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前所未有,為大學生提供了海量的聽力資源。比如,打開中國網絡電視臺的英文節目,觀眾可以了解到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開幕的主題是“Embracing a New Era of Eco-Civilization: Advancing Green Development, Unifying Knowledge and Action”,可以了解到中國海軍在南海的軍事演習英文報道“Chinas navy conducts annual routine drill in SouthChina Sea”,可以了解到中國東南沿海“Typhoon Nepartak has battered southern Chinas Fujian province”,可以了解到杭州為G20準備好了“Hangzhou gets ready to shine G20”;打開CCTV-9英語記錄頻道,可以看到“語言地道規范、藝術表現力強、內容貼近生活、文化色彩濃厚”[1] 的《美麗中國》(Wild China); 尤其是美國之音的聽力資源,堪稱一本關于英語世界的百科全書,因為語言是社會和思維的反映,所以收聽收看這類英語節目,能夠了解包羅萬象的社會和人們的思維:收聽“As It Is”,可以讓學習者了解國際新聞,與世界同步,收聽“Agriculture Report”,“Economic Report”,“Education Report”,“Health Report”,“Technology Report” ,既可以開闊視野,又可以了解百科知識,感受時代的脈搏,感受人類在各領域前進的步伐。尤其是收聽關于健康的報道,真可謂是一舉多得,既可以提高聽力,還可以了解醫學知識,有利于個人養生。例如,收聽2016年5月25日的“Health Report”:“Researchers found that women who live in homes surrounded by plants have lower death rates than women who live in less greenery...the women who live among a lot of greenery had a 12 percent lower death rate than the other women ”, 可以科學地認識到,為了健康美好的生活,人們應該在家里放幾件盆青;收聽“American Mosaic”,“American Stories”,“The Making of the Nation”,“This Is America”, “Whats Trending Today”,可以了解美國的歷史與現在,更清楚、更全面地認識美國。其中, “Whats Trending Today” 帶有時尚性、新鮮感,例如,收聽2016年7月6日的“Whats Trending Today”: Television Viewers Complain about Fireworks Broadcast, 聽力學習者就會納悶,為什么電視觀眾看了電視上的煙花播放會抱怨呢?往下聽才了解到,7月4號是美國獨立日,在美國國會大廈附近的空地上人們會燃放煙花以示慶祝,可是那天晚上華盛頓陰天有雨,不能放煙花,而PBS為了營造喜慶的氣氛制作了當晚放煙花的電視節目,華盛頓本地人知道當晚華盛頓陰天有雨不能放煙花,因此而感到困擾;收聽“Everyday Grammar”, “Words and Their Stories” ,可以傾聽美國人講英語語法,準確掌握英語言規律,豐富地道的英語詞匯,比如,2016年7月8日的語法節目是 “The Power of Parallelism”, 介紹了修辭 “排比”的作用: Parallelism is the repetition of similar grammatical forms. It is a powerful tool in public speaking and writing,排比是重復相似的語法結構,在公開的講話與寫作中是一件強大的工具。至于“Words and Their Stories” 里的習語節目更是有趣,比如,2016年5月22日的“Words and Their Stories” 節目,介紹了短語“face the music”, 經過聽力介紹才得知,這個短語并不是字面意思“去參加音樂會”,而是“面對懲罰”的意思,與字面意思大相徑庭。
現在美國之音的英語節目還可以帶上字幕,如果聽不懂,可以看字幕解決聽力盲點,這樣便可消除畏難情緒,增強聽英語的信心。
要聽英語聽力,在這個網絡時代,人人可以信手拈來。
(二)開展廣泛英語閱讀和博聞強記與有效英語泛聽相輔相成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成就未來。開展廣泛的英語閱讀與博聞強記是促成英語泛聽的有效途徑。平時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堅持閱讀,會極大地開闊視野,豐富英語知識,能夠不知不覺中積累大量英語詞匯,積累大量預構成語塊,為在聽英語材料時進行預判提供可能。比如,熟悉了“there is no point doing”的結構,在聽到 “there is no point ” 時馬上可以預測,后邊往往是動名詞;掌握了“between...and...”這類并列式短語,當聽到 “between” 時,后邊一定會出現 “and”, 這就是通過記憶的英語結構產生的對聽力材料的預判斷能力。通過不斷閱讀學習的英語材料暫時儲備在大腦中,暫時處在“惰性”或者“休眠”狀態,如果長期不用,可能會生銹,不聽使喚,在盲聽時,聽者不能迅速建立聲音與儲備詞匯的鏈接,這樣必然會弱化聽力效果。只有堅持泛聽,才能不斷刺激和調動通過閱讀保留在記憶存儲中的詞匯,使它們活躍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與聽力是互為促進、相輔相成的。為了提高聽力,必須大量閱讀,以便儲備更多的英語知識,與聽力建立無縫對接,達到對聽力材料的完全理解。廣泛閱讀英語材料,比如,人物傳記、科普文章,還會給英語聽力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提高準確預測與判斷聽力材料的能力,學生通過聽力可以進一步驗證閱讀中的背景材料。“教師可以在特定背景下的聽力教學中培養學生從話語中尋找有用信息,加以預測并驗證預測的能力”[2]。
泛聽能檢驗英語學習者的閱讀范圍與效果,無形中會促進閱讀,如果聽不懂,自己就會發覺某些方面知識的欠缺,客觀上促使自己多閱讀,以適應聽力的客觀需求。比如,聽到有關英國脫歐(Brexit)的材料時,如果對英國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民族歷史和歐洲一體化進程了解不多,就不可能徹底領會關于這方面的聽力內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博覽群書、廣泛閱讀對于聽力理解的促進作用。
聽英語聽力,貴在堅持,英語諺語“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和“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滴水穿石)用在對聽力的要求上是再恰當不過的。所謂量變產生質變,沒有大面積經常性地泛聽,又如何能夠提高英語聽力呢?當聽者堅持不懈地聽夠了一定的量,聽力水平便不知不覺提高了。
二、精聽需要掌握相關語言學理論和運用多重聽力技巧
上海交通大學楊慧中先生認為“聽是領會能力,說是產出能力”[3]。領會能力就是要聽懂發言者的言語,不管是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于2013年11月22日在喬治城大學的演講,還是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5年10月21日歡迎習近平主席的致辭,對于正常的語速、地道的發音,聽者要是能夠聽懂,那就是算實現了精聽,領會了講話者的意思,驗證了自己的聽力能力。
熟悉相關的英語語言學概念,對提高聽力十分有益。比如,集群(cohort)理論,“它假設自動的詞語識別以一組詞的形式開始:人們先感知首音,然后一個接著一個;隨著接受的音增多,詞語的集群(cohort)數下降”[4]。例如,如果聽到第一個音是/t/,就排除了以其他音開頭的單詞;如果第二個音是/e/,又排除了一些可能性;只剩下一種可能時,一個單詞就可以得到確認了。另外,碰到聽力材料中的生詞,通過語義關聯網絡在語境中也可以解決。比如,收聽2016年4月22日美國之音“As It Is”中的 “Migrants Crossing US-Mexico Border Drop to Lowest Level”報道時,聽到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aid the U.S. government cannot deport 11 million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He said his policy keeps people with family 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allowing them to work legally and support their families.”,聽者很有可能對畫線詞 “deport” 感到陌生,甚至因為糾結于這個詞的詞義而分心,導致后續的聽力內容被忽略。對于生詞先不管它,聽后續的內容。奧巴馬接著說其政策是把家庭關系留在美國,允許無證移民合法工作并養活家庭。,可以斷定 “cannot deport ” 應該是允許留下的意思,可是“deport” 前邊是否定,那么可以猜測“deport”是不允許留下的意思,根據上下文即語義關聯網絡中政府對非法移民的態度,“deport”這個應該是“驅逐出境”,而且往下聽,可以得到驗證: “The court...saying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does not have the power to keep 4 million people free from deportation.” 這句話闡明了法院認為總統當局沒有權利讓四百萬移民免于驅逐出境的懲罰,只不過這里“驅逐出境”用的是名詞形式 “deportation”。
使用一些具體的聽力技巧,會使聽力理解更加有效。比如,要重視聽力開頭信息,聽力材料開頭處信息往往是聽力的話題甚至主題。比如,奧巴馬統于2016年7月9日在例行的白宮每周演講中開頭說道“Although I didnt know the five police officers who were killed, or the seven who were wounded in Dallas this week - I knew them”,體現在開頭句子里的關鍵詞 “police officers ” “wounded in Dallas”預示著奧巴馬要講的是2016年7月7日晚間發生在達拉斯市的抗議與槍擊事件。
聽力材料中標題或者起首句子的謂語動詞往往是統領動詞,體現了事態的變化,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順序和邏輯關系,體現了聽力材料的內容走向,體現了講話者的語氣、態度等,制約著后續句子中動詞的使用。因此,對于英語聽力材料中的標題或者起首句子的謂語動詞應該格外注意。比如,收聽2016年4月22日的“As It Is”, 其中有一篇標題為 “US Recognizes 10 Global Youth Leaders ”的報道, 標題中的“ Recognizes” 為全文定下基調,那就是美國正式認可十大全球青年領袖。既然是“認可”,那么后邊的聽力材料不免會出現贊美之詞,比如,聽力中接著出現 “honored”(給予表揚), “praised”(贊美), 以及后續的關聯詞匯諸如“visit”, “attend”, “meet”,等等,說明了開始的英語動詞多么重要。
在應試各種聽力考試時,學生也可以留意其他聽力技巧, “留意舉例與類比,留意并列/轉折/因果關系及強調處,關注時間/年齡/價格等數字處”[5],對于提高試題的準確判斷率十分有幫助。
通曉語音學知識,掌握諸如弱化、連讀、意群、節奏等讀音技巧,同樣有助于精聽。
三、結語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聽力材料的傳播與分享成為可能。不管大學生現在英語聽力水平如何,只要能夠堅持泛聽與精聽,注重聽力材料的趣味性與多樣性,不斷強化聽力材料對大腦的聲音刺激,提高英語聽力詞匯出現的頻率,相信能夠在興趣或者聽力任務的激勵下增強信心,循序漸進提高英語聽力水平。那時不管是觀看美國大片《國務卿夫人》、《速度與激情》,還是收聽美國之音的常速新聞,都不會覺得英語聽力很困難。當然,無論是泛聽還是精聽,集中注意力一直是聽力最基本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海燕.英語紀錄片對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J].當代電視,2013(9):58-59.
[2]丁玲玲.美國EAP教學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3(9):154-155.
[3]楊慧中.視聽說教程I(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14.
[4]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54.
[5]潘曉燕.新編大學英語4級聽力1000題[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