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耀普
【摘 要】本文摘述從認真研讀2011版新課程標準和《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感悟中,對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開展生活化教學,使教學觀念更人性,目標更明確、內容更豐富、過程更精彩、評價更合理。促進學生道德形成,過積極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
學習2011年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過程中認識到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弄明白一個道理,即德育與生活的關系。新課標強調:讓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新課程的核心,教師要明確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德育是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和實踐就是純粹的道德知識輸灌。作為教師,特別是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教育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實踐中感悟,在感悟中成人。筆者在多年的生活化教學嘗試中,反思總結“生活化教學”的粗淺看法,請同行斧正。
一、生活化教學,教學理念更人性、目標更明確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以學生生活情境作為教學背景,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主線,以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為依據的實施教學。
新課程是以不斷發展的初中學生生活實踐為基礎的,融合著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綜合性的課程。課堂上傳遞知識給學生,就應與學生進行互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吸引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樂于其中、悟于其中,有效完成教學目標。通過學生生活實踐、認知、感悟,自主形成道德經驗,提高素養,逐漸學會正確處理在成長中所要面臨的各種關系,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形成知情意行統一的良好道德品質,來實現教學目標。
二、生活化教學,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過程更精彩
1.利用學生生活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新課程中,每單元都有一個學生實踐探究主題,從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初中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實踐作為課程線索: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但內容還是相對固定的,有的章節時效性不強,學生不感興趣,也不易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但教師不能只教教科書,不是教材的宣讀者,應當是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不只是思想品德課的“專家”,更應當是一個文科的“雜家”。因為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是具有智慧和潛能的。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環境等,特別是學生所關注的熱門話題融入課堂,增強時效性和針對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事可想、有理可辯,使課堂教學充滿著鮮活的生活氣息。
當然,教師在補充材料時,要考慮到正面材料與反面材料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師要注重細節,關注生活,關注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實現有效教育,幫助學生學會全面看待問題,作出正確的選擇,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優化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而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魅力所在。思想品德課程理論性強,教師應考慮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把課程內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進行有效性整合,創造性使用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做到有效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改變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能夠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來加深對相關知識的感悟與體驗,強化了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生活化教學,教學評價更合理
新課程課標準所體現的生活化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思想品德課程評價也要做到生活化評價,即綜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突顯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道德形成過程,讓學生有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一方面為了促進教師不斷反思,總結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是為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單一理論知識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例如:通過建立生活化的成長記錄簿,記錄學生自己在本課程學習中的表現,主要是記錄初中三年來的進步和成就(即形成性評價),以學生個人記錄為主,小組、班級老師、家庭共同參與評價,反應學生初中生活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斷提升的過程。以教學中平時考查和生活中日常行為的表現作為思想品德課綜合成績評定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降低期中期末筆試成績(即終結性評價)作為衡量學生思想品德課成績的比重,讓思想品德課課教學體現德育的特殊功能,回歸本源,避免功利性。
總之,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教學,領會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響應新課標精神。密切聯系生活進行教學活動克服了不少無效的道德說教,增加了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使思想品德課充滿生機和活力。當然,生活是變化的,教學工作也應隨著初中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實踐而不斷探究與總結,實現有效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