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霞
【摘 要】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機制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通過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仍是主流,這就導致家長、老師過分注重考試成績。而很多學生也在應試教育中慢慢失去了興趣、失去了思想的獨立性,把學習看作一種負擔。作為政治老師,應該怎樣讓學生提高學習政治的興趣,自主參與到“枯燥無味的”課堂中呢?“點燃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疲憊,也為我們老師減輕講課的負擔。
【關鍵詞】思維;欲望;減負;政治課堂
比“教他們怎么說”更重要的是點燃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在那種情況下,通過語言所展示的恰是他們精神世界的開闊、健勁和活躍——說出來的話,是思維之樹結出來的果實。
——題記
無意間在薛瑞萍老師寫的《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這本書里看到以上的一段話時,我的內心有很大的感觸。自己站在教師這個講臺上已經快十年了,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大部分上課時間都是自己講得多,學生只在下面“認真”地聽。聽的內容多了,時間長了,他們養成了懶動腦的習慣,更缺乏表達內心想法的欲望。慢慢地,他們麻木了、疲憊了,成為了精神的“侏儒”。作為一位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我一直思考著怎樣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疲憊,也為我們老師減輕講課的負擔。
帶著這樣的困惑和思考,我爭取多把上課的主動權放手交給學生。我在講八年級第六單元《保護個人隱私》這一課時,分兩個課時來講。第一課時我把書本的重難點強調了一遍,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結合書本后面的辯論題目“分數是否可以成為學生的隱私”進行自由分組討論,組成正反雙方的辯論隊,各自選出四名辯手參與下節課的辯論。“嘩!”學生們上課的熱情一下高漲起來,積極踴躍地分工、討論。原來死氣沉沉的課堂突然變得生機勃勃了。課堂的氣氛是很好,但不知道合作討論的結果怎樣,我只能等下節課來檢驗。
到第二節政治課時,我讓學生們分正反雙方兩邊坐,形成“對峙”的“陣營”,雙方的四名辯手也信心十足地坐在他們“陣營”的最“前方”,準備大展“辯才”。我簡單講了一些辯論賽的要求后,把這節課的主動權和時間全交給學生們,我只當一名聽眾。辯手們的唇槍舌戰開始了……
正方一辯:隱私權是指公民希望隱瞞的不危害社會的個人私事,未經本人允許不得將其公開的權利,分數是學生自己努力考出來的,對社會不產生危害,也沒有對其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完全屬于個人私事。而且分數的公開容易給學生造成壓力,情況嚴重的可能使學生走上偏激之路,所以我方認為,分數應該成為學生的隱私。
反方一辯:分數的公開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前段時間學習的情況,考得好的可以作為鼓勵,再接再厲;考得不好的,可以給自己動力,爭取考好些。如果認為考得不好,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與激烈的社會競爭比較,這不正好可以提前鍛煉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嗎?所以我方認為分數不應該成為學生的隱私。
……
學生們的辯論都很精彩,他們除了運用書本的知識外,很多的歷史事件、時政熱點都被他們引用到辯論賽當中來。其他沒有參與主辯的同學也被吸引過來了在認真地聽,贊賞處還給予掌聲鼓勵,幾乎全部學生都融入到這種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有的班下課了還要求繼續,但我不得不遵守學校“不拖堂”的紀律而宣布下課,不然下節課的老師有意見。看到學生們那種意猶未盡的勁頭,我覺得教師能做的和最該做的應該是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欲望。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學生的精神世界其實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他們說出的每一個論據、每一句辯詞,都是他們一起合作思考以及現場隨機應變的結晶。“點燃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但我們很多時候只是一味地往這個不可斗量的世界里填一些我們自認為好的東西。所以,我們不僅發現不了學生的精神海洋是那么的深邃和奇妙,反而還在潛移默化中把這個深邃的海洋變成了“人工湖”,甚至變成了一塊貧瘠的土地。我們老師在逐漸的“填海”過程中變得疲憊了!
作為我們的學生,他們又是怎樣看待平時的學習呢?講完課后,我結合辯題“分數是否可以成為學生的隱私”,讓學生回去寫下這節課的收獲以及對平時學習的看法。其中有幾個學生這樣寫道,“父母、老師也不想想孩子已經盡力了,只能考這樣的分數。無顧忌地責備孩子,踐踏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跌入谷底的心情再次崩潰,就像在熾痛的傷口上撒鹽,導致孩子永遠也提不起信心。”“有的同學為了拿高分,在考試中偷看別人的答案,使自己高分,這樣有‘水分的成績經常有。有的同學接受不了低分的事實而選擇自殘,使自己體驗不到人生的光芒。”“作為學生,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嘆:分數讓我好累啊!分數似乎成了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而這樣的標準讓不少學生感到自卑、無助、害怕。都說青春期是一個美麗的春天,而這樣一個‘春天還會美麗嗎?”……
這樣的內心獨白有些還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寫的,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們本應該處于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純真時代,但對學習卻也變得這樣的疲憊。為什么我們的教與學都變成了一個讓人如此疲憊不堪的過程呢?我覺得主要是當前的教育機制存在太多問題了,通過考試成績來選拔人才仍是當今我們國家的主流。這就導致家長、老師過分注重考試成績,而作為教育的樞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師也嚴重受此影響而日益功利化,慢慢失去了思想的獨立性。
我們口干舌燥地拼命強調那些既定的公式、原理、單詞等,竭盡所能地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闡釋教材、教參,目的是什么?提高升學率,“塑造”我們“認為”的“好學生”。但我們有沒有為學生的未來真正想過,他們出來社會需要的是能力,是一種懂得怎樣運用知識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經過思考鍛煉出來的。所以,好的課堂必須是能讓學生們認真思考的過程,學生學得好才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一節課。而要達到這樣的有效教學,我們老師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思考的欲望,盡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思維。像這次的辯論賽,我看似“浪費”了一節多的時間給學生,但實際上,學生不僅自學了書本的知識,還通過辯論賽學會了怎樣運用知識,這比我們一味的強調有效多了。學生學得輕松,老師也收獲了輕松。因此,為我們、為學生減輕上課負擔的有效方法是多“點燃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恰是他們“思維之樹結出來的果實”,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薛瑞萍.《給我一個班我就心滿意足》.華東師范出版社,2006年.
[2]王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政治課堂教學實效性》.百度文庫,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