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曉娟
【摘要】小學語文課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給予學生足夠的表現機會,使學生擁有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應重點培養的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 主體 自主探究 能力
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勇于實踐,勤于思考,樂于探索是推動基礎教育課程和改革進程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所以,我認為教學不僅要交給學會必要的知識,要讓學生有知識的積累;還更應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這樣不但讓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老師還把課堂的主體交給了學生,讓他們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拙見,望大家批評指正。
一、小學語文課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內容
自主探究能力即知識接受中自主探究能力。所謂“自主探究”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的。具體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二、小學語文課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過程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首先應該是教師的轉變和訓練。在觀念上,總認為教師是教學生的,教師不教學生不會,從而缺少學生自學、自悟、自得、探討的時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師習慣于牽著學生走,習慣于沒有啟發性的“滿堂灌”,習慣于沿用語文教學的老方法。但隨著的時代和孩子成長經歷的不同,教學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否則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當今社會特點和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尋找一條適時的、利于學生成長的教學方法。
(1)預習階段。學生自己邊讀課文邊自己解決生字詞的障礙,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組合作查生字,資源共享。讀課文,一起探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時記下。這一階段,教師主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興趣和動力。主要方法是可以運用在后期展示中,激勵學生的原動力。即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的勞動給予重視和鼓勵。對其自學成果給予肯定,激發他們更加自覺地、主動地學習。形式可以是個人的匯報比賽,小組內合作的匯報與比賽。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探究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
(2)識字階段。生字詞不但要記住讀音,更要記住字形和字義,并且能組詞、造句,以達到積累語言的效果。學生如何最快捷、準確的記住音、形、義是小組探討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發現字音讀準方法,字形記憶技巧,擴詞的美好,特別鼓勵學生擴展四個字的成語。方法是學習的捷徑,也要注重實效性,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階段,可以是短時記憶的考核,學習方法后當堂課進行考核,既可以考驗學生記憶方法的運用效果,又可以鞏固部分學生對方法的應用能力,以便課下的運用。也可以第二課時的考核,看看學生課下運用的方法的效果如何。所以,在識字階段,是學習課文的基礎,會讀,會寫,明白含義是很重要的。讓學生活用生字詞,更能體現語文課本的舉例作用,真正的將所學的生字詞用于平時的學習之中。
(3)教學階段。這是教學最重要的階段,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首先,教師只有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學生緊張恐懼的心理,才不會讓學生產生冷漠呆滯的神情,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孩子的思維發展是從疑問開始的,不懂的敢于問出來,也就充當了課堂的主人了,如果是因為教師講課時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遺漏忽略了的一些問題,那么教學的質量再好也是老師的,而不是學生的。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努力求知。“課堂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共同創造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角色應定位于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教師不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對事物探知的欲望,教師應該以趣做引導,如果沒有興趣和熱情則不會激起學生好問的興趣,課堂則會變得沒有靈氣和活力,這種呆板的教學將不會有創新的學生。再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怎樣會問,問的既精又巧。開始時學生可能會問的很瑣碎和零亂,千奇百怪的,有時可能還會重復性提問,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課題、重點詞句、課后習題等處尋找問題,并且希望學生自己思考,給予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以期待學生進行解答。最后,教師應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培養,利用小組學習和師生交流的時機,互相啟發,在討論中形成探究的氛圍,使全班從整體上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在有趣的學習中滿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體現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語感、情感,從而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
(4)評價階段。教師要善于激勵學生,只有恰當和有效的激勵評價才能對學生有調動作用,教師的包容與鼓勵會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體驗、實踐、認識的機會。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激勵評價,促進學生大膽問。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大膽提問。教師要多激勵,少批評,及時表揚孩子的閃光點: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融入濃厚的平易之中。孩子在老師的賞識下才會愿說,愛說,敢說。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好學深思,不恥下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努力探索問題的精神。
自主探究學習式課堂教學否能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才能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主動參與就是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教師不要設框框,先把學生手腳綁起來,而每一步探究先讓學生嘗試,把學生推到主動位置,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學過程要靠學生自己去完成。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理想的境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