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圓
【摘要】雖然隨著人類進入現代文明階段,存留養親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不可否認,該制度在中國古代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對現代立法的價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存留養親 合理性 現實意義
存留養親制度在中國古代曾延續長達近一千五百年。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曾有一句經典的論述:“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留養親制度是一種理性的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性的價值。
一、存留養親制度概述
存留養親制度創制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成型于唐代,是指在符合“孀婦獨子”等留養條件的情形下,經刑部提出留養申請,獲皇帝首肯后,免予死刑,在施以一定處罰后準其留養的制度。該制度反映了相關宗法倫理道德向法律規范的上升,實質是為了強化被統治者的忠孝意識,以便于維護封建統治。
二、存留養親制度存在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
(一)經濟基礎:自然經濟為主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幾千年間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它以家庭為單位,“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完全或主要依靠家庭成員的勞動,而家庭成員的勞動又主要依賴青壯年。青壯年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在家屬的輔助下,獨立完成家庭主要產品的全部生產過程,一般沒有外部協作的參與。如果將觸犯死刑的青壯年一律處以死刑,不僅會導致依靠其贍養或撫養的老幼家庭成員的生活無以為繼,進而激發更大的社會矛盾,也是對本就水平較低的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傷害。通過存留養親制度,統治者可以緩和社會矛盾,保證經濟、社會的穩定,從而鞏固封建統治。可見,存留養親制度不僅是維護家庭的方式,也是治國理政的手段。
(二)文化基礎:中國傳統宗法倫理道德觀念
“孝”是儒家宗法倫理觀的核心,是中國封建君主維護統治的禮教準則。孔子曾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有了。孝敬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在中國傳統禮教觀念中,忠孝是緊密關聯、不可分割的,孝與忠層層演進,一個人如果在家不能盡孝,在社會上就會觸犯國君,乃至造反。孝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國作為典型的農耕社會的理念和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天下大同和人心和諧的不懈追求。
三、存留養親制度的弊端
首先,統治者看到了“忠”與“孝”的關系,從而強調和推崇“孝”,易導致孝文化被過度解讀和放大,滋生一味的順從和愚孝的社會風氣,被統治者也會因此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創新精神。這對個人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其次,存留養親隱含著巨大的制度風險。該制度可能被別有用心者利用,成為其以身試法、恣意妄為而獲得輕判的保護傘,這將導致社會犯罪率上升,人心陷入惶恐不安之中。最后,雖然古代法律對于被統治者的保護并不是人人平等的,但仍需在一個較為廣泛的群體內做到平等對待。存留養親制度著重對犯罪人父母予以照顧,使他們晚年得到供養,卻忽略了對被害人父母的人性關懷,法律保護在雙方之間出現了失衡,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公正性和法律的權威性,不能很好地體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四、存留養親制度的現實意義
存留養親制度與我國刑法的輕刑化、慎用死刑的發展趨勢不謀而合,因此,在我國刑法進一步完善的過程當中,可以借鑒存留養親制度的積極作用,將其融入我國刑法中的部分規定。目前已有的例子如,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主體的規定:對于因應該逮捕的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取保候審。這條規定蘊含的恤刑理念和以人為本、特別是照顧弱者、防止老幼無人供養的的立法精神,與存留養親制度存在共同之處。又如我國的緩刑制度、假釋制度和死刑緩期執行制度,均與存留養親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我國緩刑制度、假釋制度和死刑緩期執行制度并沒有將存留養親列為法定事由,導致實踐中標準不一,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不能很好地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筆者認為,可以將存留養親列為以上制度的法定事由,如果犯罪人不具備適用緩刑的情節輕微的條件,但符合存留養親的其他條件的,可以為其家屬多提供探視的機會,以重新喚醒犯罪人的家庭責任感,促使其改過自新,以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但是,存留養親制度在現代的適用必須有嚴格的限制。犯罪人的父母應滿足年老、生活不能自理且無其他具有贍養能力的子女等條件;犯罪人的犯罪情節輕微,要有悔改的表現,輕判不致再危害社會,等等。
五、結語
在我國社會轉型加快、社會矛盾加劇的大背景下,傳統式微、道德失范的情況已愈發嚴重。一個國家的人民的的德習,對該國家的立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要建構有高度主體性意識的法治社會,就不能忽略對國人的德習的引導和培養,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們應當在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尋找傳統的創新轉化,將閃耀著“德”的智慧、仍對今天的法治社會的構建具有借鑒意義的古代立法與現代立法精神相結合,使廣大民眾深切感受到法治的道德底蘊,讓法律真正成為全社會的信仰。
參考文獻:
[1]蓋煜聰.論存留養親制度的合理性及現代適用[J].社會科學論壇,2014,(11) .
[2]陳超.清代存留養親的司法運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3]楊翼.論中國歷史上的存留養親制度[D].上海:復旦大學,2010.
[4]周磊.淺析清代的存留養親制度——以《刑案匯覽》 八十一個案例為藍本[J].知識經濟,2012,(14).
[5]張亮.清代犯罪存留養親制度之結構與理念新探[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6]左衛民,辛國清,周洪波.中國傳統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論綱(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