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齡 趙立英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世界各國日漸加強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合作與交流,高等學校在促進各國間的交流和合作中起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國際交流也被譽為大學的第四項職能。如何加強留學生的教學管理,不斷探索新的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培養質量,進一步與國際留學生教育體制銜接,成為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課題之一。為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探討適合留學生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目前我校留學生高等數學課程主要采用的是留學生小班單獨漢語授課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和學生滲入接觸,對目前本課程授課模式和方法的反饋意見進行深刻思考,總結了如下幾點問題。
第一,多數留學生存在漢語語言障礙。我校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基本上在原國家沒有過系統的漢語學習,而是在到中國后接受為期一年左右的集中漢語培訓。在漢語培訓過程中也大多以基本生活日常用語為主要學習內容。雖然很多留學生的漢語考試成績均達到學校要求,但實際漢語水平和理解力并不能保證在學習數學或其他課程中的學習吸收效果。
第二,數學基礎參差不齊,整體基礎偏薄弱。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受到社會結構、文化背景和教育基礎的影響,大多數亞非地區的留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對于初等數學的知識點如:基本初等函數值域和定義域的判斷,復合函數的理解,三角函數基本公式等都不夠熟悉。因此以函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在剛一開始便沉重的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三,聽課和學習習慣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現留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我國學生存在很大差異。首先,由于漢語的障礙,很多留學生放棄學習課本,基本不閱讀教學指定教材或推薦閱讀材料,而只關注老師的課件;其次,一些同學沒有上課記筆記的習慣,如果老師上課布置當堂練習的習題,也是隨便記錄或練習并不在課后進行整理總結。由于高等數學教學內容多,時間久,知識點環環相扣,如果沒有記錄和整理筆記的習慣,課后也不閱讀學習教材,那么根本無法順利學習。
針對以上留學生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的問題,我們認為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效果,幫助留學生更好地學習該課程。
一、適當拓展漢語學習范圍,補充簡單的專業漢語
留學生在漢語培訓期間,通常注重日常交流的基本漢語,如果能在此期間,適當學習一些數學等專業漢語,不但有利于高等數學課程的學習也對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和理解有一定幫助。
二、加強預科教學的開展
對通過漢語等級考試的同學,進行數學基礎知識測試,分不同等級補充初等數學知識。由于高等數學課程本身學習任務較重,若還需同時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講解很多初等數學知識點,不但對學生理解新概念構成障礙,還會使其主次不清,重點模糊,無形中加大了學習難度。因而預科學習加強了留學生的數學基礎,也解決了數學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
三、優化教學內容,編寫相應教材
留學生大都學習目標明確,更注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因此,在綜合考慮授課內容的實用性、與后續課程的銜接性以及留學生的接受能力的基礎上,采取精講、略講相結合的方式,適當減降授課內容和難度。例如定積分講授過程中,重點介紹其主要思想、基本計算和應用問題,對于一些復雜函數的積分,則通過適當變形后查閱積分表實現。
四、教學方法、手段改革
鼓勵留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不論是否來自相同的國家,都可以組成學習小組,小組人數不易過多,一般不超過5人。靈活布置小組學習任務,通過課后小組討論學習,不但有助于掌握數學知識,也增進了同學間的交流,為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乃至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同時,安排輔導老師課后為留學生答疑。定期為留學生解答疑難,讓同學們有問題及時得到解答,不但增進師生交流,更好的得到教學反饋信息,也同時會加強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更新的考核方式。課程考核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習效果,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要求。然而,普通本科生高等數學閉卷考試方式、試題難度及強度都與留學生極不相稱,因此需結合留學生特點,改革考試內容和成績評估辦法。
總之,留學生作為高校的一個特殊學生群體,在教學方面是一個全新的教育層次,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探索。留學生數學教學作為學校數學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生源國不同造成的文化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沖突和矛盾決定了留學生高等數學課程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必須不斷分析留學生的教學反饋意見,積極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并不斷加以改進,才能逐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紀寶成.國際文化交流是大學的第四項基本職能[M].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分會.大學國際化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崔慶玲.來華留學教育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9-13.
[3]陳興榮,苗秀華,劉魯文.關于留學生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的若干思考.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