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總結歸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與護理對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急診就診,并進行一系列急救治療與護理措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結果:經過治療與護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為89.2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與護理取得良好效果,應在此基礎上規范護理路徑,并在臨床護理推廣。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以致相應心肌發生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壞死。臨床上常表現為胸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及一系列特征性的心電圖改變[1]。AMI常見心血管疾病急癥,發病迅速,常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較高。在對AMI患者的臨床急救及護理中,我們逐步認識到病情的密切觀察、積極有效的搶救以及建立完善、精細的護理路徑是救治成功的關鍵,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現筆者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急診就診,并進行一系列急救治療與護理措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0例。納入標準如下:(1)典型的胸前區疼痛持續≥ 30min;(2)心電圖動態改變:ST段的抬高或病理性Q波的出現或T波的倒置;(3)心肌壞死血清標記物(CK-MB)水平升高達正常高限2倍以上,3項中符合任何2項即確診為AMI[2],可納入病例組。其中,男性260例,女性140例,平均年齡65.3歲,癥狀發作平均時間為21.2h。經診斷,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患者205例,后壁87例,下側壁50例,前壁并側壁23例,前壁并后壁25例;其中合并各類心律失常305例,急性左心衰竭45例,心源性休克40例。189例患者行介入治療,40例患者經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靜脈溶栓治療,其余患者僅進行簡單護理治療。經過治療與護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為89.25%。
2 急救與護理對策
2.1 安置與監護
患者確診為AMI后,立即安置于ICU病室,使用監護儀對患者進行動態心電、生命體征監護,并記錄患者胸部不適的位置,以便獲取患者準確的病情資料,及時發現室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室性早搏等情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2.2 一般護理
休息與活動:急性期24h內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靜,限制探視。若病情穩定無并發癥,24h后可允許病人坐床邊椅,協助病人洗漱、進餐,逐漸過度到床旁活動。心肌梗死第5-7天后可在病室內、室外走廊散步,若有并發癥,則應適當延長。
2.3 疼痛護理
AMI患者的疼痛癥狀多呈持續性心前區疼痛。疼痛會使患者產生焦慮,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和梗死范圍擴大,劇烈的疼痛可導致休克及心律失常,因此必須盡快有效地解除患者疼痛[2]。除了讓患者臥床休息外,還需要針對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鎮痛藥物治療:(1)疼痛較輕者:肌肉注射或口服罌粟堿30mg,也可舌下含化或靜滴硝酸甘油0.5mg;(2)疼痛較重者:皮下注射嗎啡5~ 10mg或肌肉注射哌替啶50~ 100mg,嗎啡與哌替啶可交替使用以降低副作用。吸氧是AMI治療中重要措施,可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狀態,縮小心肌梗塞面積,提高患者血氧含量,緩解心絞痛。急性期患者可采用鼻導管持續高流量(4~6L/min)吸氧3~5d,待病情穩定后,給予低流量(3~4L/min)吸氧1~2d。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給予20%~30%乙醇濕化吸氧治療,可消散肺泡上泡沫,促進氧氣與肺泡壁的有效接觸,改善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在整個吸氧治療中,應通過患者感覺、嘴唇和指趾端色澤等表現確定缺氧癥狀是否改善。
2.4 合理飲食
AMI患者因病變刺激迷走神經而產生惡心嘔吐,建議患者治療前期禁食1d~ 2d,爾后給予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保證足夠的維生素攝入,定期給予半流質、流質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不宜過飽,少食多餐。
2.5 心理護理
大多數患者對自己的病情狀況認識不夠,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悲觀情緒,因此我們需做好解釋工作,讓患者及家人放下心理包袱,解除其悲觀情緒,并要求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2.6 出院健康護理
對即將出院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的衛生知識宣傳,叮囑患者遵照醫囑正確服藥,隨身常備擴張冠狀動脈藥物,定期檢查血壓、心率等指標,如出現胸部不適,應立即就醫。同時,告知患者需戒掉不良習慣,如抽煙、飲酒、連續疲勞工作等,盡量控制自我情緒,制訂健康的作息時間和溫和的鍛煉計劃等。
3 討論
長期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早期有效急救和綜合護理是促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整體康復的有效醫療護理手段。在本研究中,我們將急救與護理過程緊緊結合起來,分別做好安置與監護、藥物止痛、吸氧治療、合理飲食、心理護理和出院護理的每一步,病情觀察:將病人置于搶救室,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疼痛的變化,預防并發癥。用藥護理:給予嗎啡時,注意有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給予硝酸酯類藥物時應隨時監測血壓的變化,維持收縮壓在100mmHg以上;使用溶栓藥物時,注意觀察有無低血壓、出血等不良反應;使用抗凝藥物時,注意觀察有無血小板減少癥和出血等不良反應。疼痛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給予持續中流量吸氧,予以心理護理,并及時正確執行醫囑。心源性休克應將病人頭部及下肢分別抬高30°-40°,高流量吸氧,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神志、尿量。做好病人的基礎護理。出院時,告訴患者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避免劇烈活動及活動時間過長,指導病人遵醫囑服藥,告知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定期門診隨診。本例中,經過治療與護理,357例患者治愈出院,43例患者死亡,治愈率為89.25%,應在此基礎上規范護理路徑,并在臨床護理推廣。
參考文獻
[1]丁愛紅.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護理[J].當代醫學,2009,9:115- 116.
[2]谷豐,何莉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的護理配合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2):171- 172.
作者簡介:呂靜,女,河北省衡水市,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本科,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