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摘 要】農村中學有少部分學生能順利地按課程標準的要求去學習和運用英語,但大部分學生越學越費勁,逐漸失去了信心和動力,并最終放棄,讓教師痛心卻又無可奈何。究其原因,這與農村孩子們的家庭環境、社會觀念、文化背景等有重大關系。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學習;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變學習負擔為學習需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變厭學為好學、變苦學為樂學。那么如何才能把學生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心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和不衰的學習動力呢?以下幾點是我的探索思路:
一、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
(1)學生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在農村英語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學了幾年英語之后,仍然需要教師領讀單詞或逐句把課文譯成漢語;有的學生只會認讀課文,而對那些與課文難易程度相當的課外閱讀材料,則看不懂或閱讀速度很慢,有的學生可以背誦不少句型和語法規則,但在說和寫英語時卻錯誤百出。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學生對英語的學習。
(2)農村家長對子女在英語學習上的要求普遍不高。在農村,由于信息閉塞不暢通,好多農民只安于現狀,滿足于目前的溫飽生活。在他們的心目中,孩子學好語文可以多認識一些字,學好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會算賬,不吃虧就行,完全沒有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同時,由于他們本身并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英語一竅不通,因此無法在家中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沒有從正面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農村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農村學生接觸英語的語言環境過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和應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聽說讀寫能力,除了課堂上有限的學習與練習之外,課外的交流和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大城市的學生來說,他們除了可利用電視、網絡等途徑之外,還可以在業余時間與外國人用英語直接交流。這些條件對于大多數的農村學生來說,根本無法實現。此外,在農村,大部分家庭都不具備購置電腦的條件,即使有少數家庭購置了電腦,他們也沒有網絡。這樣就使得農村學生接觸英語的語言環境很少,最終喪失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
二、探索農村初中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1)注意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要從第一天抓起,耐心地幫助學生過好語言關和單詞關。在學習讀、記單詞時,要教給學生拼讀規則,如元音字母在重讀開音節、重讀閉音節和非重讀音節中的讀音規則等,要求學生在記單詞時一定做到“眼到、口到、手到”。還可以用下列方法幫助學生熟記單詞:①做單詞卡片或單詞本;②利用實物教學;③學以致用;④把學過的單詞進行分類。在日常教學中,要理順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教師要努力當好“編輯兼導演”,善于啟發學生的靈感,授之以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讓學生克服自卑,重鑄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差等生”飽嘗了因學習不好、自尊心屢次遭傷害的滋味,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努力給他們制造一些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夠及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要有意多給“差等生”一些適宜的表現機會,并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和進步。只要稍加留心,我們不難發現“差等生”有其共同特征:他們普遍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注意力分散,應變能力差,缺乏決心和毅力,成績始終在低層次徘徊。“差等生”之所以會如此,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心理方面的:他們失去了進取心,他們的自甘人后也恰恰是其缺乏自信心的一種保護心理反應。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特別要注意保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角——自尊心。有時,老師需要作些超前的情感投資和準備工作,在得到尊重和受到鼓勵時,“差等生”、“準差等生”心情愉悅,接受知識就較快,記憶也比較持久,行為也比較自覺,自律也就比較穩固。
(3)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是指人們生活的一切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總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情境,而習得語言更離不開情境。因為:①語言來源于情境;②交際在情景中完成;③情境對話是掌握英語語義最有效的手段。根據創設情境的規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完成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應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合作、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新過程。教師首先是這個過程的設計師、建筑師,要搭建出一個能顧及知識體系內在聯系的多重關系、顧及學生多方面成長需要的舞臺,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主動、積極、全面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筆者在教學中綜合英語的實踐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根據不同課型,引導學生創設了一些閃耀著生命光彩、童趣盎然的英語情境,學生能在情境中學會交際、學會合作、學會競爭、學會迎接挑戰和承受挫折、學會在失敗中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
(4)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指導只停留在補漏、改錯方面是永遠不夠的,還要注重指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農村大部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有的學生雖然能簡單地比較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準確地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但是英語知識往往不能系統化、進行全面聯系性的比較,英語知識只是孤立地記在大腦里,出現英語知識掌握不牢的現象。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時的盲目思考,消除學生由于無效思維造成的厭倦情緒,教師要注重啟發,細心引導,讓學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學習中的問題,讓他們將已有的知識慢慢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類比、歸納、實踐、總結等基本的英語方法和科學的英語學習方法。
(5)因材施教,注意個別指導。宇宙之間沒有完全相同的事物,所以農村學生之間肯定存在差異。學生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學生自身性格、素質、能力的不同給我們教師的工作增大了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必須進行因材施教,注意個別特殊指導,也就是對個別特殊學生進行個別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指導。在進行教育教學之前要對班上的每一個學生進行合理的分析估計,然后對學生提出恰如其分的建議和要求,這是教育教學方法中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6)注重評價,鼓勵進步,表揚成功。不管是哪種情況的學生,他總是希望得到老師合理的肯定的鼓勵和表揚,這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正常心理需要。教育教學原本就是學生和老師之間活動的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老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努力情況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和壞,影響著一個班級學習風氣的好和壞。所以對于那些對自己的學習都缺乏信心的學生,尤其是班上那些平時就感到自己不如別人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更應該給以關心和必要的指導,在生活上更應該給以父母似的熱情幫助。
總之,要抓住農村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所在,不斷地進行總結和完善,深入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不斷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