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
摘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宣告未來黨和國家深化改革的重點工作。雖然“社會建設”曾長期擔當黨的社會工作主軸,但從早期治理實踐能看出黨的社會治理具有獨特價值,并一直為黨的國家治理進程提供豐富的豐富經驗。本文即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社會治理實踐探索。
關鍵詞:國家治理;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治理成為了接下來一個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主要視野和切入點。在國家治理被集中推出示人之前,我國治理進程尤其經歷了一段目的逐漸不斷明晰、焦點逐步集中的社會治理發育階段。這一階段以十六大時“社會管理”提出為明確起點,以十八大是明確指出建立“社會治理體系”為其育成標志。但是事實上,在十六大之前的“社會建設”為基調的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前和建國前的中國共產黨全面和局部執政時期,執政黨桑社會治理就在有意識的展開和發展中。
今日,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體系的整體樣貌,有著建黨初期的實踐痕跡和經驗積累。本文就從國家治理視角出發,著重考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時期對于社會治理的探索實踐。
一、對社會治理概念和國家治理視野的分析
國家治理是我國政治實踐現代化的概念產物,也是新時期政治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這體現在國家治理既具有理論的內在一般性,又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土性。
在汲取和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素材之后,國家治理的形成過程明顯經歷了:1.中西概念并立階段;2.中西概念部分融合節段;概念理論化和中國化完成階段。具體來說,就是1.社會建設理論對治理理論的引入階段;2.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階段;3.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階段。
社會建設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范疇,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等主題并列。針對社會建設,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不同時期,側重點略有不同。但是總體來說,社會建設主要是對作為對象的社會進行建設和發展,營建良好的社會事業,優化社會結構,完善社會服務功能,注重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等方面。
治理則是西方理論?!爸卫怼笔紫缺贿\用到對于非洲國家的治理災難上,由此產生了西方學界對治理現實的關注。如今,“治理”主要被解釋為與“統治”相區別,是社會大眾與公共部門協力進行對國家和社會的治理,而非由國家單方面以強制力為后盾對社會進行“統治”。所以,治理是多元化表達、協作式參與的以“公意”為合法性的公共管理活動。治理的理論潮流也是隨著西方“地方治理革命”的誕生發展而不斷的發展,應對的是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完成“善治”的目標。
社會建設和治理理論的糅合,逐漸形成了在我國政治和行政范圍內治理化的初始成果和具體邊界,即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在提出之后,就被單列在社會建設內容之外。在歷經十多年后,社會管理逐漸演變為社會治理。這兩個流變過程明確了社會治理有別于“建設”,且與“統治”、“管制”有本質的差異。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論述中,社會治理作為重要組成,與政治治理、經濟治理等共同構建了國家治理。所以,“在國家治理視野下”,意味著要將社會治理置于一個有機的、整體性、以國家為范疇的治理系統內。很自然引入“結構一功能”分析,社會治理作為組成結構,需要承擔的是治理系統需要其發揮的功能。在當前,就是社會安定和繁榮功能。同時,在社會治理內在小氣候里,社會治理需要注重多元化、合作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平衡。
二、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早期實踐探索
此處“早期”的確指階段指的是建國前中國共產黨(以黨中央為準)三個局部執政階段:中央蘇區時期、延安時期和西柏坡時期。由于西柏坡時期以1948年戰略反攻為始,歷經一年即新中國建立,黨的軍事意義和功能是這一時期的重中之重,社會治理不是這一時期的重點。所以,本文主要考察中央蘇區和延安時期。
中央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以瑞金為首都,從1030年10月開始,至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長征為止。中央蘇區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建立政權并進行執政的時期。雖然是局部執政,但是黨領導下的新生政權面臨著百廢待興的治理局面。彼時社會治理問題主要分為三類:土匪問題、醫療衛生問題和婦女權益問題。
中央蘇區長期受土匪滋擾,嚴重影響到新生爭權的安全和生存。中國共產黨在剿匪治匪的過程中,發現需要分為多方面看待土匪問題:大量土匪,來自于國家社會失治失序背景下被剝削產生的破產農民,具有可挽救性;只有部分土匪和城市里的流氓分子,屬于危及社會安定有序和廣大群眾生命利益的反動分子,甘受豪紳和軍閥驅馳,站在人民群眾的對立面。所以,在處理土匪問題時,需要在政治立場不動搖的前提下,區別對待,對于能夠爭取的對象需要爭取,對于死硬的反動分子,則要堅決打擊予以肅清。
中央蘇區常年濕熱氣候,蚊蟲疫病叢生。由于當地落后的社會經濟狀況,衛生醫療問題突出,成為危害根據地社會安全和廣大軍民生命的重要威脅。為此,中國共產黨認識到需要對衛生醫療工作進行系統性安排,從部隊和政府兩條線出發設置醫療機構,配齊醫療單位定期安排疫苗接種工作,通過暫行防疫條例使衛生醫療工作得以規范化和法律化,加大宣傳攻勢培養人民群眾的衛生意識和習慣養成。
中央蘇區所處的區域性社會長期封閉閉塞,封建思想遺毒甚深。新生政權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將解放婦女視為反對封建禮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放婦女、重視婦女權益的工作中,婚姻自由是完成婦女解除封建依附關系、恢復平等自由的關鍵性工作。中國共產黨通過確立一夫一妻制、禁止童養媳、嚴禁買賣婚姻等工作,切實有效的促成婚姻自由意識在當地社會的生長。
延安時期歷時13年,是建國前中國共產黨執政最長的時期,積累了豐富的執政經驗,為以后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范圍內黨的執政作出了重要貢獻。與中央蘇區一樣,這一時期的革命政權仍然主要覆蓋廣大農村區域,社會治理體現出濃厚的農村基層治理色彩。延安時期因為執政歷時更久、革命政權生長更牢固,黨的社會治理工作覆蓋更加寬廣、縱深更加深入。社會治理在政治參與機制(如“三三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民常態化的參政議政,促使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再分配流程更趨均等化。具體的社會治理,分為土匪處置、婦女解放、醫療衛生、救災安置、禁煙禁毒等方面。黨領導的社會治理呈現出體系化的趨勢。
三、國家治理視域下的早期實踐分析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早期實踐的描述,可以看到在豐富經驗之上折射出的四點特征:基于正確認識的多元化治理對策、構建規范化的系統性治理手段、善于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治理環節、不斷生長完善的全覆蓋治理體系。
在國家治理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早期實踐體現出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大氣候下自成一體的小氣候特征。社會治理的生長邏輯也會促使它最終走向體系化,并與其他領域的治理鏈接起來,共同構建和創造作為整體的國家治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