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坤
摘要:為了更好的促進城市發展,提高我國社會經濟整體水平,應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大力倡導健康型城市建設,全面發展我國健康產業,如:環保產業、文化產業等,并積極宣傳健康消費,發展循環經濟,這樣不僅可以為社會經濟增長提供良好的途徑,而且也是當下健康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本文對經濟學視域中的健康城市建設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議,從而為實現我國健康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經濟學視域;健康城市;建設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城市的發展有著明確的認識,這不僅可以改善我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且也促進了各產業發展,使人們真正體驗到現代化都市生活的經濟性、環保性、舒適性。本文依據經濟學視角,針對如何培植健康產業、如何發展循環經濟、如何促進健康消費等幾方面問題,進行詳細的討論,從而提出有效的建議,為我國健康城市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一、培植健康產業
所謂健康產業,是指對人類健康有著促進作用的相關產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勞動強度、高效益的特征,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健康產業是提升經濟水平的基礎保障,也是發展健康城市的必要條件,因此,只有大力培植健康產業,才能滿足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為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提供健康、衛生的社會資源。
(一)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是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環保產品生產、環保服務業、舊資源再利用、無公害產品生產、環境貿易等內容,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可以全面促進健康城市的發展。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環保產業的各項建設指標與健康城市發展需求必須保持相輔相成、相互協調的關系,這樣才能充分體現環保產業的作用,另外,環保產業也為城市生態和諧、解決環境污染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技術支持,有效的維護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健康,為大眾提供舒適、整潔的居住環境;可靠、安全的生活資源(食品、水資源等),儼然成為健康城市化進程中無可替代的支柱產業。
(二)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由多種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所組成,是一個為社會提供服務、領域極為繁雜的產業體系,如:文學藝術、影視音像、演藝娛樂、體育健身、科學研究、網絡及計算機服務、旅游、教育等。
(1)文化產業對健康城市建設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健康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大眾提供健康性服務、良好的社會環境及培養健康人群等。其中,尤以培養健康人群最為關鍵,其既是構筑健康城市的主體元素,又是提升健康城市經濟效益的基礎保障。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發展形勢下,不僅競爭日益激烈,而且各種社會關系也是十分繁雜,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工作壓力以及人際交往等壓力大,倘若得不到及時的舒緩和排解,勢必會引起各種心理疾病。因此,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健康需求,必須以文化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心理保健、心理咨詢、體育健身、文化教育、旅游服務、健康教育等產業,從而為構建和諧社會、保證人們身心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2)文化產業是一種特殊性的健康產業
文化產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特性,不僅可以滿足集約型、環保型城市建設需求,而且還可以改善城市環境、引導人類身心健康。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其在成本投資上要較其它產業低很多,無論是知識投資、技術投資還是經驗投資,都是極為經濟,且還可以帶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由于其生產的文化產品體積小、價值大,所以在生態環保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化作用,被人們稱作無煙產業。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從其自身發展特點來看,環保價值、經濟價值、利用價值顯而易見,是需求彈性比較大的商品,完全可以列為健康城市建設的支柱型產業。
二、發展循環經濟
(一)有利于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循環經濟是一個復雜又系統的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人、自然資源及科學技術等,可有效完善傳統經濟模式,使其由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演變成生態型資源利用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在實際運行中,要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發展原則,提倡一切物質能源的合理利用,從而最大化減少經濟活動給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危害。另外,循環經濟可以充分融合清潔生產、資源利用、生態設計、可持續消費等發展理念,采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引人類經濟活動的開展,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的發展目標。
(二)有利于解除城市資源和環境的約束
隨著近年來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各地工業產業的發展也在大范圍內取得顯著的進步,使得城市能源消耗,生產污染等現象日益加重,為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很大的阻礙。而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則很好的解決了這種社會難題,有效抵制了城市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不斷提高城市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實行低成本、大效益的企業發展策略,從經濟活動源頭,去控制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并在一定范圍內普及資源循環利用知識,延長產品服務壽命,盡量在其完成使用功能后,還能重新進行資源利用。
三、倡導健康消費
在健康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健康人群是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整體城市結構的核心元素。因此,倡導健康消費,也要以健康人群為主體,大力提倡保障人們身心健康、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的消費方式,即綠色消費方式,這樣才能滿足人類開展經濟活動的需求,全面改善城市環境,減少其工業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另外,健康消費方式需要遵循適度、節約和環保消費原則,適度消費,是根據當前本國的經濟水平和自然資源狀況所制定的消費模式,可以有效協調人均消費、人均收入、人均經濟承受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其達到統一、平衡。節約消費則是在消費過程中,盡量體現節省和節約的消費理念,既不鋪張浪費,又不追求華而不實,嚴厲杜絕“一次性”消費品的使用。環保消費是一種綠色消費方式,其強調低污染、無公害、簡包裝、保護生態和諧、安全衛生等消費原則,一方面可以滿足健康城市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兩者達到和諧、統一。
健康消費是人類精神文明建設中最根本的標志性特征,對于人類消費行為有著很大的約束力。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城市建設,消費主義這種經濟理念也開始在大范圍內得到推廣和應用。有一部分消費人群依然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盲目崇拜物質追求,甚至以占有和享用財富的數量作為體現生活品質的標桿,其消費水平也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自身的實際需求,這種拜金主義者不僅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給自然環境帶來破壞,而且對自身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大力倡導健康消費,調整各地區人群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理念,從經濟活動源頭處抓起,引導人們拒絕購買有害于生態環境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量、發展公共交通、采用環保生態的建筑家裝材料等,全面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從而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出應盡的義務。
結語
為了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產業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國家及各地政府部門應積極倡導健康城市的建設,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健康消費及健康人群,從而實現改善環境和污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綠色消費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從而為健康城市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