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賢
摘要:新農保政策實施以來,其實施效果一直備受關注。實證結果表明,這項政策增加了參保老人獨居的可能性,降低了老人在養老資金來源方面對子女的依賴,參保老人對社會養老的需求有所增加;同時,提高了參保老人在居住安排偏好上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可能性。
關鍵詞:新農保;農村居民;養老模式
一、引言
近些年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尤其是農村老齡化問題,使得農村養老成為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的不斷遷移,“養兒防老”的觀念日趨淡薄,家庭養老的思想基礎也逐漸弱化。而“十二五”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12年底,新農保基本實現了制度的全覆蓋,那么,這項政策的實施對農村居民產生了哪些影響?是否對我國農村居民的養老模式產生了影響?對于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和討論。
農村老年人作為新農保政策最直接的受益群體,這項政策是否改變了他們的養老模式,本文從微觀層面分析新農保養老金對養老模式中居住安排偏好,養老資金來源以及代際支持金額三個方面,考察新農保政策對我國農村居民養老模式的影響。
二、主要研究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2013年的追蹤調查,并選擇從居住安排偏好、養老資金來源以及代際支持金額三個方面考察新農保政策對農村傳統養老模式的影響,被解釋變量分別為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偏好,老年人養老所依靠的經濟來源以及老人與子女問的代際支持金額。
本文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兩期面板數據,使用雙重差分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評估新農保政策對農村居民養老模式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新農保政策增加了參保老年人的獨立居住的可能性,使得與成年子女一起居住的可能性減小,降低了老年人在養老資金來源方面對子女的依賴,對社會養老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參加新農保增強了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的意愿,農村老年人更樂意獨居或與配偶同住。這也進一步證明了早期文獻中所發現的,獨居帶來的隱私和自主權是一種正常品,當預算約束放松后,老年人對獨立居住的需求就會相應增加。估計結果也表明,在決定老年人的居住安排方面,健康狀況和經濟收入起了決定性作用。新農保提高了健康狀況較好、較年輕、經濟收入較高的參保老年人獨居的可能性;而對于有日常活動能力障礙、年齡較大、經濟條件不好的老年人來說,參保后其獨立居住的意愿和實際居住安排幾乎沒有變化。
從老年人依靠的養老資金來源看,養老金使得參保老人的經濟獨立性有了明顯提高,主要經濟來源來自于儲蓄或子女的可能性下降。說明新農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村傳統的子女贍養的養老模式。但在代際轉移支付方面,參加新農保對代際轉移的內在作用機制可能較為復雜。老人與子女間的代際支持金額反而增加,這可能是由于老人選擇獨居之后,子女對父母的隱性代際支持顯性化所致。
(二)相關建議
新農保政策在現階段對我國農村地區養老模式的影響仍然是有限的,成年子女仍將是參保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新農保政策雖然對農村居民的養老模式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
新農保政策的實施對于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困境以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新農保政策也影響了包括老年人的代際支持、居住安排、養老資金來源等在內的整個養老模式,使得農村居民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盡管如此,新農保政策仍未從根本上動搖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未來幾十年里農村居民的養老還是會以家庭養老為主,要想徹底改變我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模式,必須提高國家的財政承受能力,但同時也需要有專門針對農村地區,具有根本性變革的養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