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明
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發揮其整體育人功能,筆者認為應正確處理以下方面的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間的關系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要根據課程目標中的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和課程內容來確定,做到既全面,又科學。在制定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時,還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發展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新課程把解決問題作為數學課程的中心,作為數學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摒棄過去那種只重視數學思維結果教學的做法,強化數學思維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問題的答案,發展其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加強數學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小學中滲透的數學思想與方法主要有:化歸、組合、歸納、聯想、集合、對應等。這些思想和方法隱含在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中,它們比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更普遍的適用性,因而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思想,緊密結合數學知識的教學進行滲透。這對學生理解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是大有裨益的。(3)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數學發展到今天,其內容、思想、方法、語言已廣泛滲透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現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從一年級起就應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養成主動地從數和形的角度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
二、正確處理好“因材施教與因人施教”的關系?
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教材內容,確定其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地達到課程的基本要求。因人施教就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確定其教學要求與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盡可能地有教大的發展。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有差異的每一個個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盡可能大的發展,達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如果在班級人數較多的情況下,要求每節課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是不現實的。可行的辦法是把學生進行適當的分層次劃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教學的各個環節也要注意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要在課程基礎上加深拓寬,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了解乃至鉆研自己所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其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并注意培養其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在速度上、難度上適當降低、放寬要求,并對其提供多種形式的幫助。如為了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可采用小組學習、個別學習等形式,實行“適應個性的教學”。也可以采用分組教學這種形式,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目前我市文成片區正在積極探索怎樣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運用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的組織形式,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實驗,根據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情況,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練習等方面都區別對待。也有的學校采取分組結對方法,即優差搭配,以好帶差。教師把任務下達到每組、每對,向學生提出雙重任務,既當學生,又做先生,好學樂教,學教相長。通過多種形式,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三、正確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間的關系?
”新課程以“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內容,課程內容又特別注重問題的探索性,題材豐富多彩,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并具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答案的不唯一——所有這一切都在于試圖使學生盡快地形成探索性學習方式,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正確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間的關系,使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更加充分。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大量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即:重“教”輕“學”的現象,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重“知識”輕“能力”和重“模仿”輕“創造”的現象。學生課堂言語交往行為也集中表現為回答教師的問題,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些弊端主要是教學觀念的陳舊,教學方法的單一,學生參與活動意識薄弱等。素質教育正是針對這些弊端,強調教育要著力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把數學教學看著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材中所體現出的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認識結構的過程,數學教師是實現這種轉化的中介環節。教要為學服務,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材結構特征,而且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一種民主、和諧、活躍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奮發向上,使學生“樂學”;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強化主體意識,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強化主體意識,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模式。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敢于放手發動學生動腦筋、想問題,在“引”字上下功夫。要引導學生依靠自己的已知,來主動地探索、擴展新知和解決問題。2.要讓學生都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是我們的教學活動是讓少數人參與還是讓全體學生參與,是在同一層次上參與還是在不同層次上參與,是被動參與還是主動參與。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克服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聽,少數學生學習,多數學生陪坐的傾向,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3.逐步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并能比較完整的敘述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言語表述能力,這既是人際交往的需要,又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需要。4.重視過程教學,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為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創造性的應用這些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數感,生成對數學學習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