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張佩佩
摘要:本文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貴卅『省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犯罪學的角度對高校校園侵財型詐騙的被害狀況進行了分析,全面總結了該現象頻發的原因,提出了大學生、高校、政府、司法及社會五個方面的預防措施。
關鍵詞:被害狀況;詐騙手段;校園安全
近年來,高校在與社會不斷接軌的同時,也遭受著部分犯罪因素的侵擾,其中侵財型詐騙類頻繁發生。侵財型詐騙是指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財物,給受騙的高校師生尤其是大學生帶來了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傷害,尤需關注和預防。
一、被害狀況分析
(一)調研情況
本次調查數據顯示,遭遇過校園詐騙的學生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39.6%,這一比率明顯偏高,而且在這39.6%的群體中有20.7%的學生損失了財物,由此可以看出在貴州省各大高校中侵財型詐騙比較多發。從被害人的學科特點來看,所學專業為理科類的大學生遭遇詐騙且損失財物的比例大于文科類和藝術體育類專業的大學生,但是比例差異不大,說明大學生各自的專業差異對其是否會遭受詐騙且損失財物的影響不明顯。
(二)被害人自身的致害因素和被害救濟
從被害人學的角度來看,被害人往往呈現出某些群體性特征即致害因素,和犯罪人共同構成犯罪的整體。當代大學生在被騙時所抱的有同情、渴望通過兼職積累社會經驗和虛榮攀比等心理,其中渴望通過兼職積累社會經驗的心理是絕大多數受騙大學生所具有的,也有較多大學生是因同情心理被騙的。大學生的這些受騙心理,多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高中隔絕社會的生活方式在大學生初入大學時仍保持慣性,單純心理會催生各種致害心理形成其自身的致害因素。從本次調查數據來看,70%以上的大學生被害人沒有尋求救濟而選擇默認結果,其中絕大多數表示對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被害救濟狀況不容樂觀。
二、詐騙行為人分析
(一)詐騙手段及特點
現今侵財型詐騙手段有一個共同特征,即身份偽裝。校園詐騙中,上門推銷、虛假招聘、提供兼職、釣魚廣告、偽裝成弱勢群體尋求幫助等手段較為常用,其中虛假招聘、提供兼職、上門推銷最為常用。這些手段多是偽裝成大學生中的一員或者弱勢群體,利用大學生對于特定身份的信任實施詐騙,滿足大學生兼職賺錢與維護形象的需求。
當下詐騙手段趨向多樣化、網絡化、職業化。行為人更多地利用手機、計算機等通信工具和網絡技術實施詐騙,更具隱蔽性,如釣魚網站、微信假客服、病毒二維碼等。這些手段所面向的群體更為廣泛,涵蓋了抵抗力不足和已具備一定防詐騙經驗大學生。經常性的詐騙行為人往往為資源共享而集聚,形成職業性詐騙組織,且力求向外擴充隊伍、在高校大學生群體內部吸收人員,使得被害人向詐騙行為人轉變的潛在危險增強。
(二)行為人的特征
行為人多是在社會環境中擁有較少的社會資源、個人或家庭經濟地位處于劣勢、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表現為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四處流竄的閑散失業或者無業人員。此外需關注的是被害人向加害人的轉化,如大學生陷入代理騙局卻繼而反向代理、向他人實施詐騙。
三、高校校園侵財型詐騙頻發的原因
(一)大學生群體的原因
1.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在大學這種半開放式的社會環境中,新入學大學生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時往往無所適從,易受外界因素干擾,輕信誘惑而陷入詐騙。
2.心理缺陷。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大多是單純、同情心強、虛榮攀比、輕信他人,容易順應并接受被害環境,不能對自己的財物安全予以警惕,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將自己置于渾然不知的危險狀態中,為行為人實施詐騙提供便利條件。
3.行為習慣較差。粗心大意,缺乏危險意識;誤讀大學生主流文化,瘋狂的宴飲、煙酒之風盛行;依賴網絡,頻繁網絡購物或陷入網絡游戲,忽視自己真正所需;等等。這些是部分大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詐騙行為人會利用被害人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疏忽和漏洞實施侵財型詐騙。
(二)詐騙行為人群體的原因
根據犯罪學上的理性選擇理論和緊張理論分析,詐騙行為人大多是在社會結構中處于中下層的人員,其通過使用合法手段實現物欲滿足的可能性被個人能力和社會結構所限制,無法滿足求富的欲望,導致心理出現嚴重的緊張,在有限理性引導下選擇做出詐騙等越軌行為。
(三)客觀原因
1.高校安全教育缺失。本調查顯示,因學?;蛘邔W院做過安全教育培訓這一途徑而對詐騙產生警惕心理的大學生比例最少,可看出學校的安全教育職能缺失,防詐騙教育與技能培訓較少或者力度不夠。
2.高校間信息交互不暢。各高校之間缺乏校園安全信息的互動交流,一定程度上使詐騙行為人在高校間流竄作案卻不被學生識別和警惕。
3.校園治安管理漏洞。在調查中,絕大多數大學生表示感覺校園不安全。目前的高校均為半開放式的,來往人員審查不嚴密;且學生公寓缺乏對外來人員的嚴格把關,使得上門推銷型詐騙多發。
4.司法救濟薄弱
詐騙犯罪受刑法規制,但若現實案例中的詐騙不構成刑法上的犯罪,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理。本調查顯示,大多數大學生被害人在遭受了侵財型詐騙之后沒有選擇尋求司法救濟,一方面是因為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則大多是損失數額未達到公安司法機關啟動司法救濟程序的標準,且公安司法機關一般只是被動地事后救濟,在詐騙預防上暫時難以發揮較大作用。
四、預防措施初探
研究重在防治,防治重在多方協同努力。
大學生群體自身方面,應自覺接受校園安全教育,提高防騙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自身致害因素的產生或增強;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法律意識,敢于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
高校建設方面,校園應設置入校登記設備等;加強學生公寓的管理;發揮基礎性的教育職能,培訓大學生預防詐騙的知識和技能。從對貴州省高校的調研來看,各大高校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詐騙行為人可在各個高校間流竄而不被識別,建議各大高校之間建立預防詐騙的信息共享網絡平臺,聯動預防。
政府方面,有關部門應及時公開發布詐騙組織相關信息;對潛在的可能實施詐騙的行為人提供民生救濟,緩解詐騙行為人在社會中的緊張程度,遏制潛在的犯罪推動力。
司法救濟方面,公安司法機關可以交流總結全國各地高校校園侵財型詐騙的案例情況,對團伙作案和流竄作案的行為人進行聯合排查,增強辦案時效,幫助報案人追回損失,鼓勵更多被害人通過法律途徑揭露詐騙案件。
社會方面,侵財型詐騙在高校校園的頻發側面反映了當今社會的逐利盛行。所以應加強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平衡每一社會成員的趨利性與社會性;同時重視教育,利用教育來打破階層固化,使社會資源流動性增強、緩解社會結構性緊張,遏制詐騙這一越軌行為的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