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
摘要:小學科學學科是在原小學自然學科的基礎上,更加全面、更加科學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探究科學能力的一門基礎學科。科學教學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關鍵詞:科學;教學;探究;學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自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途徑。
然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為了改進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教師思想和課堂教學入手,切實保證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切實保證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效實施呢?就我幾年來從事小學科學教學,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教育教學資源。
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教育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它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課堂變成了現代的、動態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使科學課堂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輕松地學到更多的知識。科學課上有很多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導下去進行調查、考察或實驗。傳統教學方式主要靠粉筆、黑板、掛圖或模型,學生興趣不大,而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生動、形象、直觀,學生興趣濃厚。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勝任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科學課堂教學,網絡技術和網絡環境則打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顯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將學生帶入無比遼闊的世界。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堂有實效的課,并不是單純看教師向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而要看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發現了、提出了多少個問題,思考了多少個“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辦”,教師又通過哪些途徑和學生一起解決了多少個“為什么”。只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有了強烈的提問意識,才會主動地去探究知識,這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學生提出的任何問題,即使是錯誤的或不得要領的,都是他們獨立思考的結果,甚至是創新思維的萌芽。所以,1,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問質疑;2,要保持學生始終有一種比較強的問題意識;3,課堂提問要貼近學生生活;4,課堂提問要向最近發展區發展;5,課堂提問后要適時等待,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6,課堂提問要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
三、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使課堂有效,讓學生積極參與,首先得讓孩子們心動。因此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學生高度關注和感興趣的一些因素,讓孩子們心動起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如在《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這節課的開始,就呈現了一個信封,神秘地告訴學生:“信封里有一張紙,是我特制的一封密信。”
師:誰愿意上來拆開密信,告訴同學們老師寫了什么?
(學生上來打開沒看到什么,搖搖頭下去了,換一個學生上來,依然如此)
生:老師,你根本就是什么也沒寫,還耍我們!
生:就是,就是。(學生們馬上附和)
師:我的密信是用毛筆蘸著粘稠的白米粥上層的液體寫下,然后晾干的。
生1:噢,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生2:這個好象在哪里聽說過,好象用什么藥水涂上就顯現出來了。
師(贊許的目光):這個孩子知識面很淵博,確實涂上藥水就能看到密信內容,大家想不想看看?
學生(齊):想!
從學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學習興趣也高漲了,這時我取出碘酒涂在紙上,紙上立刻就顯現出——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今天的課題)。哇!全班孩子都驚訝地喊出了聲,“這是什么神奇的藥水?…為什么涂上藥水就會出現藍色的字?”……孩子們的問題一串串冒出來,這些問題把學生的求知欲推上了頂端。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剛才老師使用的藥水就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呢?它涂在紙上為什么就會顯現出老師先前寫下的字呢?是碘酒和紙發生反應了嗎?在這節課上,老師將讓大家親自用碘酒去探究一下原因。
對自然科學的求知本來就是孩子們的天性。在這樣一個勾起強烈探究欲望的課堂上,孩子們哪能不心動?
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
研究表明,如果學生自認為不能勝任學習的話,即便他們實際能學好,他們也可能會失敗甚至會放棄努力(班杜拉[Bandura],1986)。因此,如果學生認為自己必定失敗的話,即便學習內容是有趣的、與其密切相關的,仍然無法保證學生會自主地投入其中,進行積極的探究。因此,教師不僅要努力使學生任務富有趣味,還必須想辦法幫助學生樹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課時,樂于給予學生渴望的額外幫助,在學生活動中,以某種建設性、富于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給學生一種具有新意的刺激,讓他們在對新鮮事物的嘗試中,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亢奮狀態,愿意調動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實踐。例如,設計活動方案、小組討論時,許多學生沒有自信,如何讓學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發表出來,這很重要。
五、正確把握科學課堂中的師生關系
科學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是相互作用的共同體。科學課堂應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活、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相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既是參與者,同時更是組織者。“科學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科學能力、培養科學態度等科學素養的學習過程。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的探究素質的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總之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應當著眼于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如何上好它,值得大家深究。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同時要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探索,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基本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