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金拉姆
摘要: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是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的發展權。教育是少數民族實現其他權利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憲法第46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如何充分有效實現受教育權、保障受教育權,值得探索、思考。針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現狀以及如何保障受教育權實現進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看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法律保障;受教育權救濟
一、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的含義
(一)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內涵
民族平等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石,是公民一切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基礎和基本原則。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根據憲法這一規定,有關法律法規作出了一系列規定,保障各少數民族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平等的一員,享有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一切平等權利。其中,受教育權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從國家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和獲得接受教育的物質幫助的權利;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的在國家和社會提供的各類學校和機構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從廣義上講,受教育權包括公民向國家提出要求請求國家提供受教育機會的請求權,還包括公民按其能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平等權;從狹義上講,受教育權是指公民享有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權真正作為一項人權來研究,是在二戰后于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確立的。一般說來,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主要包括如下四點內容。其一,學習的權利,即以適齡兒童和少年為主體的權利主體享有接受教育并通過學習而在治理和品德等方面得到發展的權利。保障學習的權利,必然要求國家和社會提供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適當的教育設施等條件。其二,義務教育的無償化,即在一定的教育期限內實現免費教育。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實行了免費的義務教育制度。我國目前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對接收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生就學。其三,受教育的機會均等,這要求任何權利主體均不得在教育上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但這并不妨礙允許根據不同權利主體的不同的適應性和能力施以不同內容的教育,否則將無法真正實現教育的機會均等。
以上三點內容屬于受教育權的一般內容,其具體到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論域后,本質上并無變化,只是程度有所加深。除此外,少數民族受教育權還應包含另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即學習本民族傳統語言文化的權利。
(二)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特征
第一,權利主體的特殊性
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權利主體,顧名思義,只能是少數民族,在我國為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義務主體則為國家和少數民族。
第二,突出的基本權利性和特殊性
少數民族受教育權是少數民族的一項基本權利,這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受教育權,二者是一種交叉關系,而不是前者包含于后者的關系在主體方面,受教育權的權利主體是全體中國人,而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權利主體是我國境內除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受教育權與受教育權一樣,是少數民族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同時它又具有特殊性。
二、少數民族公民受教育權的內容
(一)少數民族公民受教育的平等權
教育平等主要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即讓所有人,無論出身、性別、種族等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平等權對于公民來說極端重要,它決定一個公民的品格及其在未來的社會地位;教育平等權對于社會同樣十分重要,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
(二)少數民族公民受教育的自治權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它應該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自治權利,這是任何一個民族保持和延續自身民族特征的重要保障,“教育對于培養一個公民的心靈和意志,對于公民獲得智慧和獨立性,進而對于公民獲得作為一個自治公民的尊嚴,對于公民改善自己的不利生存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三、我國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少數民族教育缺乏穩固的財力支持,民族地區教育面臨艱難困境
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都處在貧困落后的山區、牧區。地方幾乎沒有什么工業基礎,多數以農、牧業為主。地方財政來自工商稅收很少,大部分主要來自農、牧民交納的各種稅費。這樣,以縣、鄉為主的地方財政收入往往相當微薄。
(二)部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意識不強,對教育意義認識不足
少數民族群眾大都生活在落后地區,長期的封閉部分人的思想僵化、意識薄弱,加之本民族文化信仰、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內在一貫不重視教育,也就使部分人對受教育權問題漠不關心,認為學不學文化沒關系,
不如不上、早點掙錢好。
(三)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保護方面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存在侵犯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現象時有發生。
雖然國家已從《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方面對民族教育問題進行規定,但現在專門針對少數民族教育的法律、實施法規還沒有做到很完善。
四、對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益進行法律保障應采取某些措施
(一)立法保障
應該充分利用地方的立法權,加強和完善地方性法規體系的建設“尤其是民族教育在地方立法體系中尚屬于薄弱環節,通過完善地方立法,以切實推動我國的民族教育立法工作”決定我國的專門少數民族受教育權保護法應當包括,比如:我國少數民族各級學校的教學資料和教學方式;我國少數民族教育師資制度;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的投資體制、經費來源及所占比例;以及破壞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法律責難等等。
(二)加強我國少數民族教育資金的投入
我國每年財政支出中,對于教育上的投入比率一直不是很高,同比其他國家還是很低的水平。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對地方少數民族教育的投入,為民族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國家財政支持是重中之重。
(三)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民族教育體系
民族地區國家機關應充分利用《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自辦民族教育的自治權,積極與上級國家機關相配合,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民族教育發展。轉變教育觀念,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五、結語
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權的關鍵在于對不同教育階段教育條件的保障和對教學質量的保障,內外結合。“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國家和社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所需的各種條件的支持和幫助,更有賴于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于少數民族學習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可以說這是關鍵中的關鍵,相對于前者而言,這一點加強和完善更具有難度、也更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