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芳
未成年人是國家發展的潛力軍,是全社會的希望,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薄弱,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導致我國近幾年未成年人犯罪頻率逐漸增高,并且開始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1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的特點
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犯罪逐漸趨于低齡化。近年來,犯罪初始年齡相比原犯罪年齡18歲提前了將近三年。在校生犯罪,未成年人盜竊等各種犯罪現象時有發生,更為嚴重的是犯罪年齡還在逐漸遞減。第二,犯罪手段成人化。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未成年人通過網上視頻,電視電影情節學到很多作案手法,作案前準備充分,作案時手段成熟,作案后銷毀證據,加大了警方的破案難度。第三,犯罪趨于團伙性。青少年喜歡與自己性格、愛好等行為習慣相似的同學結伴而行,因此犯罪常常呈現團伙性,此類犯罪形式在初中,高中校園中更為常見。第四,犯罪具有突發性。由于青少年身心發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弱,極易沖動從而引起犯罪。
2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護的現狀
為了不斷完善和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國相關法律部門制定了特殊的法律制度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本文將從司法保護方面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現狀進行分析。
2.1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現狀
面對當前未成年人犯罪逐漸增多,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社會群體這一現狀。我國《刑法》總則和分則都對未成年人犯罪做出了有別于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規定。在我國《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的規定主要包括:《刑法》第17條的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在這一原則性要求的前提下,刑法分則又將這種特殊保護具體化,通過切實可行的具體條文來充分發揮刑罰的功能。這一原則以及這些條款的設置都為我國刑法保護未成年人提供了有利的依據,也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環境。通過這些規定,可以充分看出我國《刑法》對未成年犯追究刑事責任時實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這也給了未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機會。與此同時,這一原則所體現的精神也與我國已經加入的聯合國《兒童國際公約》第37條的規定相一致,體現了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以及對人權的保護。
2.2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現狀
在刑事司法過程中,我國《刑事訴訟法》與《刑法》充分結合,從各個方面都對未成年人提供了保護。刑事審判制度作為整個刑事司法活動的核心和關鍵,不僅能體現出我國對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觀念和精神,更集中體現了我國對未成年人在程序和實體兩方面相結合的保護。因此,我國應當建立科學的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這對于評估我國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程度事關重大。在1984年之時,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建立了第一個少年法庭,這也掀開了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工作的新篇章。這一偉大創舉標志著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另外,我國在對未成年人進行審判的時候,本著不公開審理的原則進行,以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例如:在李天一案件中,由于李某被認定是未成年被告人,按照《刑事訴訟法》和相關解釋,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對該案件不予公開審理。根據與新《刑事訴訟法》一并實施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76條“開庭審理時被告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這一規定也從程序方面體現了法律對未成年人所作出的特殊保護。不公開審判不僅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充分考慮了未成年人特殊的心理狀況。因為青少年較成年人而言,往往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也有叛逆心理,如果對青少年審判也像對成年犯審判那樣公開審理,可能會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創傷,從而影響其日后的生活。
2.3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
我國在1991年就頒布實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并確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隨后在1999年又頒布實施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社會預防犯罪的一個關鍵部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立法絲毫不意味著將未成年人作為消極的社會力量對待,而是為了動員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給予更多、更全面的關心和呵護,使未成年人能夠更有條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接班人。國家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上專門立法,反映了黨和政府對未成年人培養的重視,反映了社會的要求,對培養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造就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人才;對減少犯罪現象,維護家庭的安寧和社會的穩定;對凈化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對未成年人來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為他們提供了遵紀守法的法律行為規范。自2007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更是明確規定:“國家對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給予特殊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和諧社會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建立成這樣的社會,就必須對未成年人權益進行充分的保障,因為未成年人不僅是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也是這個社會現實的主力軍。
未成年犯罪不僅體現了青少年判斷力缺乏及其他心理特性問題同時反映了我國成人社會不良風氣。我國對青少年犯罪主要以教育引導為主,刑罰處罰為輔,但是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在司法程序上缺少專門的審查機構。在審查過程對青少年應當實施區別于成年人的審查的方法,這樣更有利于實現對青少年的教育指導作用。第二,在實體法方面,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變革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太高。第三,現代刑法對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措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