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
摘要:福利國家是社會福利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以福利國家縱向歷史發展為主線,首先對福利國家概念進行歸納,其次探究福利國家產生和建立的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不同福利國家體制及研究新視角,最后總結福利國家的危機及改革理論,從而形成對福利國家完整的認知。
關鍵詞:福利國家;公民權利;理論述評
一、福利國家的定義
“福利國家”一詞,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年的英國,從其誕生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關于福利國家的定義,有學者從社會政策的角度加以解釋,蒂特馬斯認為,國家對市場的干預和由國家為人民提供福利是對工業社會經濟與社會變遷過程的適應和積極回應,因此政府不僅應該提供國家福利,而且應該提供普及性而非剩余性的社會福利。從政治學的角度,有學者也進行了一定闡述,周弘認為,福利國家是一種國家形態,這種國家形態突出地強化了現代國家的社會功能,是工業化時代主權國家社會功能的具體體現。有學者從國家功能的角度加以解釋,顧俊禮認為,“福利國家,就是以“福利”進行界定的一種國家形態,以“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為基本特征的一種國家形態。筆者認為福利國家淡化了國家的階級性,是一個歷史的、復合的概念,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多種領域和多種因素,而且福利國家體制不同,其社會福利表現不同而有不同的福利國家內涵。
二、福利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一)公民權利理論
公民權利理論是現代福利國家制度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也是現代社會福利思想的理論基石。馬歇爾認為,社會及經濟的種種不平等可以通過公民身份的平等權利得到減輕,公民身份計劃可以面對資本主義與民主爭峙的矛盾,而福利國家便是它實踐的最重要社會制度。錢寧認為,以公民權利為基礎的社會福利理論讓福利的享有者避免了被標簽化,接受福利援助不再伴隨不平等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鄭秉文6認為,社會福利的“非商品化”與社會權利相對應,是現代福利國家本質特征的一個體現。社會權利不是無條件的,其擴展程度越寬,非商品化程度就越高,由此福利國家便逐漸形成了三種不同的模式。
(二)福利國家建立的政策依據——《貝弗里奇報告》
1942年12月,貝弗里奇發表了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為英國設計了一個福利國家的框架。《貝弗里奇報告》所揭示的福利理念及所勾畫的福利國家藍圖,代表了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普遍化的具體實踐。《貝弗里奇報告》7在社會保險計劃中提出了實現社會保障的三個方法,即基本需求的社會保險、特殊情況的國民補助和作為補充的自愿保險。關于《貝弗里奇報告》對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啟示,鄭功成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要遵循普遍性、統一性和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三)福利國家體制理論
維倫斯基和勒博提出可以將福利國家分為“補缺型”福利國家和“制度型”福利國家的基礎上,蒂姆特斯根據國家在社會福利供給中承擔的職能,將福利國家分為補救型福利國家、“工業成就型”福利國家和“制度再分配型”福利國家。艾斯平一安德森以社會權作為起點,考察了不同福利國家的去商品化程度和社會分層化程度,把福利國家分為三種體制:自由主義體制、保守主義體制和社會民主主義體制。
筆者認為福利國家的建立的理論基礎是公民權利理論,國家合法性的獲得在于人民的認可,福利國家的建立保障了公民社會權利。《貝弗里奇報告》設計了福利國家的藍圖,提出了社會福利的相關原則,成為福利國家建立發展的政策依據。而基于不同的社會保障傳統,去商品化的程度以及社會分層的程度,福利國家建立了不同的福利體制,這為福利國家的比較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福利國家的危機與改革
(一)
艾斯平一安德森《轉型中的福利國家》
艾斯平一安德森對當代經濟發達的福利國家所面臨的挑戰概況為兩類:一是福利國家的“內生性”問題。現行福利國家的制度設計與后工業的資本主義社會結構不一致。后工業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家庭結構的變化、職業結構的變化和生活周期的變化,現存的社會福利體制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要之間的脫節越來越嚴重。二是福利國家的“外生性”問題。全球經濟中的勞動力市場問題以及不容樂觀的人口趨勢,共同威脅著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供給承諾在將來實現的可能性。
(二)福利國家改革之第三條道路
傳統左派社會福利理論十分強調國家的責任與作用,相對忽略個人責任,新右派則主張盡可能限制國家在社會福利中的作用,推行市場經濟原則,縮小社會保障網。吉登斯在分析和概括左右兩派社會福利思想分歧的基礎上提出了介乎左右兩派社會福利道路之間的中間道路主張,即“第三條道路”。
布萊爾在《新英國》中的提出的社會福利主張鮮明體現出吉登斯的思想。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轉型也是通過第三條道路來實現的。布萊爾指出“福利制度應當是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而不是加重人民的依賴性”。為此布萊爾提出現代福利國家“將要”具備的五個必要特點:解決“社會排斥”問題;“福利是舉手而不是伸手”;“人們的確需要保障,而幫助應首先提供給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根除舞弊和濫用職權;有必要建立福利提供新方式,其中包括發展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以及引入志愿部門。
筆者認為福利國家的矛盾和危機有其“內生性”的和“外生性”的,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根源,也有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帶來的危機。福利國家與資本主義制度能否共存也是有待進一步思考的。不論是福利國家重組還是福利國家路線調整,福利國家轉型是其面臨的重要任務和抉擇。在社會福利制度中,國家和市場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第三條道路”和福利多元主義、發展性社會福利理論有著異曲同工的認識,在保障公民權利的基礎上,國家、社會、個人多方承擔保障責任,公私部門及第三部門積極參與合作,這對福利國家的發展乃至全球社會福利建設都是有益的。
四、總結
本文從福利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進行了理論及相關文獻回顧梳理。福利國家相關理念最早可溯源到濟貧法和德國社會保險制度建立,直到1942年《貝弗里奇報告》頒布,英國宣布成為福利國家,實行全民福利保障。福利國家階級性被淡化,強調國家承擔社會保障責任。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福利國家倡導普遍性福利原則,福利不再是施舍,而是公民應當享有的權利。而每個國家去商品化程度和社會分層化不同,福利國家也存在制度差異。福利國家建設經過了一段繁榮期,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固有的矛盾并沒有根除,“高福利飴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危機之下福利國家開始改革,或重組調整福利政策,或開始走“第三條道路”,筆者認為,福利國家的發展會螺旋式上升,在不斷嘗試的變革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