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鋒 楊政翰
摘要:我國是著名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農業發達,而農業灌溉必然離不開水利工程,所以從古至今我國的水利事業都發展迅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文主要從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出發,逐步介紹到近現代我國的水利設備,研究了我國水利工程的現代化,作為現如今發展的借鑒和參考,希望能對我國當代的水利發展有所幫助,促進我國未來水利事業的發展和農業的進步。
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曾遙遙領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創造了舉世無雙的輝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嘆古人卓絕的智慧。
戰國末年秦國修建了鄭國渠。鄭國渠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地形地勢,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并且形成了一套自發控制的灌溉系統。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鄭國渠都發揮了極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引涇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并且在江水自動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現出了極為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直到今天都江堰都發揮著非常巨大的作用,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后世歷代王朝都以京杭大運河為基礎建立了經各地物資運往首都的漕運體系。南方與北方的經濟聯系大大加強,物產交流與經濟交流愈發地豐富,使得古代中國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讓沿岸的交通變得十分便利,在發生自然災害是國家的賑濟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國初期水利工程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歷經混亂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基本上都已經年久失修,難以發揮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為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隱患。雖然此時我國經濟十分困難,但是國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積極建設水利工程。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極大的努力。
在“大躍進”的年代里,還有與之齊名的“大興水利”運動在實施.甚至有統計表明,當今時代大部分的水利設施都是“大興水利”運動遺留的產物。而后在70年代又興建了一大批水壩,需水量十分驚人。
黃河,這條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的水災,雖然歷朝歷代都曾致力于黃河的治理,但是效果都不顯著。新中國成立后積極地對黃河進行了治理,先后修建數十座水壩,終于使得治理有了成效。為根治黃河的洪災,國家建設了小浪底工程,對黃河的防治起了致關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不僅修建了大量水利現代的工程,也對古代的諸多水利工程進行了合理的重建和翻修。從白起渠、靈渠、到鄭白渠、浙東運河等幾乎古代現存的水利工程在經過重新規劃以后重新開始發揮作用,煥然一新,成為了從古至今都為我國人民默默貢獻的偉大水利工程。造福千秋萬世,利國利民。
三、享譽中外的三峽水利工程
三峽水電站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大壩整體為重力混凝土壩,長達2335米,底部壩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水位175米,總庫容1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年發電量有998億千瓦時。
三峽工程的效益主要體現在防洪、發電和航運方面。由于上游三峽水庫的建立,大大減少了下游洞庭湖和荊江的防洪壓力。三峽總裝機量達到了2240萬千瓦,年發電量相當于為國家創造了一萬億的財政收入。三峽的建立是的長江上游地區可以通過萬噸級貨船,極大的增加了長江的航運能力。其中防洪效益是三峽工程的核心效益,可以說小浪底工程馴服了桀驁的黃河,而三峽馴服了長江。
當然有利必然有弊,三峽大壩修建過程中涌現的大量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思。例如由于庫區水流的靜態化,沿岸城鎮垃圾排入長江后,水流不能自己進行凈化清理,繼續存留在水庫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沿岸大量的移民為了生活的需求開始開墾荒地,加劇了水質污染,并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同時在另一方面,三峽大壩水位過高,淹沒了原來地區的大量動植物,并且對當地生物的生活習性造成了極大影響,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同時許多的人文景觀也遭到了淹沒,雖然國家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以及保護,但是仍有許多的文化遺產從此不見天日,永遠的沉眠在長江下了。
四、綠色的水利工程理念
長江三峽的建立之初便受到了人們的質疑與爭論,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從此國內才出現了綠色水利的概念。綠色水利指的是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廢棄全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且節水高效的利用水資源的行為與文化。
綠色水利概念的核心是以社會、經濟和環境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新型水利理念。其根本宗旨是“人水互益、人水和諧”。既希望通過合理的方式,使得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而水利發展的前提是環境保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全周期內,均圍繞著節約、安全、低污染、低排放、健康、可持續、生態等社會可持續問題進行活動。
同時為了衡量其綠色程度,需要建立相應的完善的審查制度,根據水利綠色現代化發展的基本內涵,綜合水利綠色現代化“經濟——社會——自然水生態”三大系統的目標和特征,結合水利綠色現代化發展歷程演變,可以構建中國水利綠色現代化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隨著我國當代經濟的發展,為了保護這寶貴的生態環境,綠色水利將是當前水利工程唯一的出路和發展方向,而我國正在綠色水利的方向上大力發展,相信將來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當代新中國初期水利工程的發展、享譽中外的三峽水利工程、現代綠色的水利工程理念,由古至今完整介紹了我國整體的水利工程發展脈絡,希望能夠借助古代的先進經驗,來促進當代水利工程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