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紅
摘要: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日益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大難題。本文從發展城市第三產業,培養農民工市民化載體、轉變觀念,正視農民工市民化現象、調整制度政策,掃除農民工市民化障礙、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市民化能力等角度研究,對于破解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農民工市民化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很大一部分農民選擇離開農村,去城市打工。但是由于第二產業勞動力的飽和狀態,我國的第三產業起步晚,不能充分發揮其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作用,所以大量農民工雖然進入了城市,但沒有實現從農民到市民身份的轉變。因此,加快發展城市和第三產業,培養農民工市民化的載體就成為了必然選擇。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依賴于城市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將城市的建造稱為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并指出城市是各種生產要素的集散地,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能使農民擺脫愚昧,走文明。由此可見,城市的發展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但是僅僅依靠大城市還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村大量人口轉化的需求,這就要求大小城市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吸收勞動力的功能,降低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其次,第三產業擁有更大的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因此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還依賴于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第三產業擁有的行業門類比較多,兼具技術、勞動和知識密集型等各類行業,這些行業具有短時間內吸收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可見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快速并有效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必然選擇。
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農民工市民化遇到了觀念上的障礙。一方面,由來已久城市優越性令城市市民對進城農民存在嚴重的偏見。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工安土重遷等意識的存在,在根本上增加了農民工進城的難度,從而抑制了農民工與現代城市的融合。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可知,農民的非農化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必然結果,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成功轉移反過來又是促進城市化、工業化和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必要條件。農民工是中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必然產物,他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正視農民工市民化現象。首先,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工符合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農民轉為市民的一般規律。由于我國存在城鄉二元隔離體制,所以我國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自由轉化,從而形成了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從實質上看,大批農民工已經成為了工人,但是從戶籍上看,他們仍然是農民,處于出不去,回不來的境地。其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客觀的眼光看待農民工。現在,很多人仍然存在著錯誤認識,認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城市化沒有能力安置農民工及其家屬。但事實證明,農民工實際進入城鎮就業和生活多年,而且不可逆轉。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只有打破城鄉之間人為的設定,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才能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利用,開拓更大的市場。在城市化進程中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實現,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必須充分運用大眾媒體的宣傳手段,從實際出發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認識到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意義。
讓農民工成為市民,“其制約因素有來自農民工自身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制度的因素。這不僅是一個涉及戶籍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培訓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復雜問題”。可見,農民轉市民的過程中,政策體制是關鍵性因素。因此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需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戶籍制度,二是土地制度,三是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適度放松戶籍管理,逐漸實現根據人們的居住地和穩定收入來登記戶口。消除舊的劃分戶口的慣例,實現農業與非農業的劃分以職業為標準,市民與農民的劃分以實際居住地為標準。其次,改革現有的土地制度。現有的土地制度產權不清晰,使很多脫離農村人口仍占有土地,部分農民耕地不足。現有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土地流轉制度,從實際出發使部分農民工逐步脫離土地,轉變為工人。再次,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限制使農民工市民化難以實現。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套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民工享有與市民一樣的福利待遇。其次就是要完善社會教育制度,使農民工子弟也可以享受到與城市學生一樣的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水平和教育機會平等。通過制度的改革,掃除農民工向市民轉變的后顧之憂。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業工人按耕作的平均需要來說總是過多,而按特殊的或者臨時的需要來說又總是過少。”這里的矛盾是由勞動力自身素質低下造成的。在我國,農民工閑置的一個原因是由于自身的素質較低,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需求。農民工素質低的表現主要有三個:一是文化技能素質低下,大量農民工科學文化素質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這不僅企業的長遠發展,也限制了農民就業及收入的提高;二是市場觀念不強,競爭意識薄弱。市場經濟是優勝劣汰的經濟,在現代企業之間的人才競爭和技術的革新之下,農民工顯然缺乏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三是思想素質低下,適應能力不強。現在的大多數農民工思想觀念保守落后,面對企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他們時常感到手足無措。可見,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須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市民化的能力。穩定的職業和就業崗位是農民工能否留在城市并實現向市民的轉化的關鍵因素。在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一個整體素質不高的農民工很難有較高的收入和穩定的職業,因此,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是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