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紅
摘要:我國的建設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社會跨越和轉型發展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堅持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相結合、實現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相統一、注重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相協調、注重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相協調、確保創造勞動與享受生活相一致,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現實地意義。
關鍵詞:幸福觀實踐
社會
實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統一是馬克思幸福觀的一個具體內容,辯證統一地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人生存需要的滿足是最基本的滿足,在這基礎上才可以進行生產勞動和創造活動。只有以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為基礎,才能使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無后顧之憂,才能實現全面完整的幸福理想。但是物質生活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內容,也不是評價人們幸福與否的唯一指標。人類在滿足了物質欲望之后,精神追求并進行創造活動。物質生活只有與精神生活協調時,才能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并進一步增加物質財富的積累,為實現幸福提供物質支持。當今社會,在物質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精神焦慮和過度消費充斥著整個社會,縱欲、吸毒、暴力等社會現象不斷發生。因為精神生活才是判斷人們幸福與否的主要指標,所以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提升便急需加強。馬克思認為,獲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礎是物質條件,而實現幸福的保障和支持是精神追求;只有將二者統一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首先,我們要認清財富與幸福的關系,自覺抵制各種透支行為。實際上財富與幸福并不成正比,同樣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發展也是不同步的。但在溫飽問題已解決的今天,幸福最需要的是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人生追求。其次,高品質的精神生活是我們今后應努力追求目標。隨著科技進步和服務業的發展,人們的業余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多,因此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更好陶冶情操,從而使人更好的從事下一階段的工作。然而,不同利用時間方式導致不同的成長類型,有些人利用空閑時間培養豐富的興趣愛好來提高生活質量;而另一些人卻利用閑暇玩兒低俗的游戲,進而上癮以致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們應學會正確利用閑暇時間,享受高品質的精神生活。
社會是由人的活動所產生的,人又是由社會塑造的;人的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而社會又是由無數的個體所組成的。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并付諸實踐是馬克思一直都強調的。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社會幸福的實現以個人幸福的獲得為前提,個人的幸福觀念是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社會幸福的實現為個人幸福的獲得提供保證。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只有與集體和社會的利益相符合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個人幸福;也只有在
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發展、獲得個人幸福。因而,社會應盡可能的為個人幸福的實現創造良好環境。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以實現每個公民的利益、自由發展為目標,而不是為單個人的利益謀福利的。首先,要通過馬克思幸福觀的教育人,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建立遠大的理想,從而為獲得身心愉悅的幸福生活做思想方面引導。其次,
要學習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為實現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在社會生活的人一定要與其他社會成員交往,個人身心健康是基礎和前提,而與其他人的和諧才是最終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熱愛生活,積極與他人交往,平等的對待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個人應主動承擔義務,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社會也要為個人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環境。從這兩方面進行努力才能最終獲得幸福。
馬克思認為,自然環境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人類社會形成的條件,同時又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但是人在科技的進步中,人們無限制的追求經濟利益,以自然資源為代價,導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等惡劣影響和嚴重后果,是極端錯誤的行為。一系列突發事件引起了人類的反思,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馬克思對人與環境關系的理解,認識到不應為了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可見,這種做法是無法使我們獲得幸福的。所以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時必須顧及未來社會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持久的幸福狀態。為了使生態系統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性,由征服自然轉變為保護生態平衡。如果生存環境的不存在了,那么幸福便失去了基礎。
馬克思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動物只能做出本能的反應而人能夠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實踐活動是人類幸福的基本源泉,勞動使人類的生命得以延續、發展,勞動不僅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人實現本質的過程。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由自覺的勞動,只有勞動后的享受才會充滿幸福感,而那些高空建屋的純粹享樂只會讓人感到無聊。有些人甚至利用閑暇時間進行低俗活動,這樣的享樂只會導致人的墮落。人通過勞動不斷的發展、完善自己,同時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光和熱。因而,“勞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表現。”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和快樂。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已不再是一種生存需要,更是一種發展需要,體現了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如今,我們更注重勞動者的尊嚴,盡可能做到機會公平,使勞動付出和報酬取得成正比,增加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的同時,使人們能夠在勞動的過程中受到尊重和重視,獲得幸福的體驗與感受。馬克思強調勞動的重要性,但并是放棄物質和精神享受。因此,在實現幸福的過程中,創造勞動與享受生活是一致的,不應顧此失彼。勞動能給人帶來愉快,同樣享受又是勞動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這里的享受既包括物質享樂,又包括精神需求。只有在改善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幸福觀教育,提高人民綜合素質,才能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構建,實現創造勞動與享受生活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