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軍
摘要: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既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面臨的一個新的重大課題。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居民收入分配極不平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基尼系數得出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擴大且呈現上升態勢,并通過分析我國不合理的稅制結構揭示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原因,最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稅制結構;收入分配差距;直接稅;間接稅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斷地提高。這本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消息,但最近也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斷地擴大。因而,改變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已經是我國接下來進行改革的目標與方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調控目標。可見,未來的稅制改革應更加注重以公平為導向的稅制結構優化。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稅收的收入分配功能就顯得尤為迫切。
2.研究綜述
2.1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對稅收與收入分配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早,成果也較為豐厚。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觀點:
西方古典經濟學流派的代表阿道夫?瓦格納認為,稅收可以對社會財富進行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通過稅收矯正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以期達到社會相對公平及維護社會穩定。
有效需求理論的先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是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所在。在其理論中,主要講述了兩方面的稅收調控政策:其一是改變稅制結構,從以間接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結構向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轉變;其二是從固定稅率和比例稅率向累進稅率轉變。
2.2國內研究綜述
我國學者對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稅制結構與收入分配、具體稅種與收入分配等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
趙福昌(2011)在分析稅制結構與收入分配調節關系基礎上,剖析了我國稅制結構與收入分配調節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完善稅制方面提出促進收入分配調節的五項建議:一是建立直接稅為主體;二是改革個人所得稅制;三是完善財產稅體系;四是合理確定間接稅負擔;最后,以負所得稅理念為指導,通過補‘低收入者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安體富、王海勇(2011)指出,我國當前實行的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雙主體的稅制結構,所得稅的比重過低,其弊端開始逐漸顯露,不利于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作用。
黃桂蘭(2013)指出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不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宏觀稅負、流轉稅中的增值稅顯著地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所得稅能有效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但作用稅種并非個人所得稅。
3.我國收入分配差距現狀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國在居民收入分配領域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方面,顯然是目前我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所必須要著力解決的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很低,根據國外研究機構(世界銀行,1984)和學者(Eardv,1978)的測算,1977年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3左右,處于比較合理的區間。改革開放以來,基尼系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陳宗勝的測算,1988年全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為0.34974,仍處于合理范疇,然后不斷上升(1990年除外),1993年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為0.40173,1994年達到0.43561,2000年為0.412。2012年12月初,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61,城鎮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56,農村家庭內部的基尼系數為0.60。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基尼系數不斷上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且愈演愈烈之勢,目前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利于我國社會的長期穩定,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4.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論分析
4.1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論依據
稅收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論依據可以從兩方面來講。首先從市場與政府的機制角度,可以看到政府必須通過稅收來調節“市場失靈”,以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其次,從稅收本身來看,其是政府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手段,更是政府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
4.2各稅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機理
按照稅負能否轉嫁,我們可以將稅收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直接稅和間接稅由于稅負轉嫁性不同,對收入分配調節的作用機理也就有一定程度上的差異。
4.2.1直接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機理
直接稅可以對居民個人收入起到直接調節的作用,主要作用于居民財富的再分配環節,對高收入者征收較重的稅,對低收入者征收較輕的稅或不征稅,可以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直接稅可以在收入再分配環節,對居民收入流量和存量這兩個方面進行調節。
首先,對居民收入流量的調節。這主要是通過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以及社會保障稅來實現的。
其次,對居民收入存量的調節。這可以通過遺產稅、贈予稅和財產稅來實現。
4.2.2間接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機理
間接稅主要是在初次分配環節,如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
增值稅是對商品新增價值部分進行征稅,起到了間接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時,通過加大對日常必需品的稅收優惠范圍、降低適用稅率等,可以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稅負水平;消費稅僅對奢侈品和部分消費行為進行的課稅,可以通過調節高收入者的消費以及財富積累,可以達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4.3各稅制模式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機理
按目前學術界的劃分習慣,稅收主要有三大種類:流轉稅、所得稅以及財產稅。而按流轉稅以及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可將目前的稅制結構劃分為三種: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模式、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模式、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雙主體稅制模式。
首先,流轉稅“稅收中性”的性質,可以在盡量不干預經濟政策運行的同時,達到經濟效率。而其廣泛的稅基,又可以給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其次,所得稅的累進稅制模式,可以直接影響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調節居民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進而實現社會的公平。
5.總結與建議
5.1利用宏觀財政手段調節收入差距
從基尼系數可以發現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不斷擴大之勢,這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因而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來縮小居民問的收入差距。
5.2調節稅制結構降低收入差距
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名義上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模式,然而流轉稅占比遠遠高于所得稅,其實質仍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而在此種結構下,稅收會擴大收入分配差距。在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我們需改變稅制結構,對流轉稅實行有效的結構性減稅,提高所得稅的比重,使得整體稅制結構朝著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向進行。繼續對增值稅稅制的優化,回歸增值稅的“中性”。所得稅是直接稅,對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優化我國稅制結構最主要的目標便是提高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實現流轉稅和所得稅并重的目標稅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