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強
摘要:施工現場平面布置是施工現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建筑施工現場存在由工期較緊、場地狹小、交叉作業多而引起的施工材料亂放、加工廠距離施工現場遠等場地平面布置不當的問題,因此在施工現場管理中要根據工程特點和實際情況對現場布置進行科學組織,以滿足施工的需求,加大周轉效益,保證工程質量。
關鍵詞:施工現場;平面布置;管理
施工現場的平面布置,不僅針對施工場地實現了功能區域的劃分,并合理對生產生活場地、加工場地、材料堆放場地等進行了布局,進而充分滿足了交通與施工的方便,減少了施工用地和二次搬運,符合工程建設對環保和生產安全的需要。施工現場的平面布置主要包括了生活生產設施、現場臨時倉庫、臨時供水、供電、供氣、材料堆放等一系列相關內容的布置。
1.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原則
(1)滿足施工要求,場內道路暢通,運輸方便,各種材料能按計劃分期分批進場,充分利用場地;
(2)材料盡量靠近使用地點,減少二次搬運;
(3)現場布置緊湊,減少施工用地;
(4)在保證施工順利進行的條件下,盡可能減少臨時設施搭設,盡可能利用施工現場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為施工臨時設施;
(5)臨時設施的布置,應便于工人生產和生活,辦公用房靠近施工現場,福利設施應在生活區范圍之內;
(6)平面圖布置應符合安全、消防、環境保護的要求。
2.施工現場功能區域的劃分
施工現場按照功能可劃分為施工作業區、輔助作業區、材料堆放區和辦公生活區。施工現場的辦公生活區應當與作業區分開設置,并保持安全距離。辦公生活區應當設置于在建建筑物墜落半徑之外,與作業區之間設置防護措施,進行明顯的劃分隔離,以免人員誤入危險區域;辦公生活區如果設置在在建建筑物墜落半徑之內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砸措施。功能區的規劃設置時還應考慮交通、水電、消防和衛生、環保等因素。
3.現場平面布置要點
3.1垂直運輸設備
主要包括塔吊、施工電梯等運輸設備,在進行總平面布置時,主要從設備型號、數量、布置位置三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是設備的型號,在選擇時必須結合現場的實際需要,最大起重量滿足現場的要求,此外,設備的最大提升高度需滿足現場的高度要求;其次便是設備數量,主要是根據現場的工作量來確定,如塔吊應結合相應塔吊的每日平均吊次來確定塔吊的最終數量,而施工電梯則應根據場地的大小確定電梯的數量,最后便是設備的位置,原則上塔吊的覆蓋范圍應可覆蓋整個施工現場,避免二次轉運,同時在考慮塔吊位置時還應結合建筑結構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塔吊位置應避免與建筑的主要構件(如:基礎、柱、主梁等)沖突;對于有附著要求的塔吊,還應考慮塔吊與建筑物的距離,不宜離建筑太遠,通常控制在8m以內,同時附著的角度不宜過小,確保塔吊附著點各方向受力均勻。
3.2材料堆場
材料堆場應均勻布置在塔吊范圍以內,盡量避免由堆場位置設置不當造成的成品及半成品的二次轉運,此外材料堆場應沿場內臨時道路設置,而有垂直運輸要求的材料應盡量靠近垂直運輸設備堆放。
3.3施工現場的出入口
施工現場出入口主要包括工地出入口、施工現場安全通道等。工地出入口沿主要交通要道設置,原則上施工現場至少設置2個出入口,便于場地內車輛的運轉,出入口按要求設置門衛、洗車槽等設施。施工現場安全通道設置在建筑的主入口處,通常沿施工電梯進行設置,同時靠近施工現場臨時道路。
3.4加工廠
各種加工場的布置均應以方便生產、安全防火、環境保護和運輸費用少為原則。通常加工場宜集中布置在工地邊緣處,并且將其與相應倉庫或堆場布置在同一地區。
(1)鋼筋加工場
鋼筋加工場分鋼筋原材存放區、鋼筋加工區和成型鋼筋存放區。根據現場場地條件,設置鋼筋主加工場,主要用于成型鋼筋、調直、切斷等,在現場角落設置附屬加工場,主要用于加工機械連接鋼筋,在不同施工階段,對鋼筋加工場地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結構施工需要。
2)模板加工場
模板加工分模板原材存放區、模板加工區和模板存放區,設在施工現場某方位角落。
(3)攪拌站
當有混凝土專用運輸設備時,可集中設置大型攪拌站,其位置可采用線性規劃方法確定,否則就要分散設置小型攪拌站,它們的位置均應靠近使用地點或垂直運輸設備。
3.5臨時道路
臨時道路主要包括:場邊環形道路,場內施工通道。場邊環形道路通常使用至工程結束,故環形道路應設置在建筑范圍以外,由于目前城市建筑用地使用率普遍較高,環形道路在實際的工程中往往難以實現,所以在考慮臨時道路時應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考慮,盡量做到臨時道路連接兩個工地入口。場內施工通道主要出現在地下室施工階段,表現為下基坑坡道以及達現場臨時材料堆場道路,對于下基坑坡道應結合道路走車類型確定坡道坡度及寬度,通常應小于0.2,當有特殊要求時坡道還應放緩(如行走樁機、吊機等大型設備);對于達現場材料堆場道路應設置在次要施工區域,確保關鍵線路上施工工序的開展不受影響。
3.6現場給、排水、消防管網以及供電線路等相關設施
主要包括:排水溝、積水井、沉砂池、配電房、電纜、給水管、消防水池、消防栓等設施,原則上應沿施工現場進行環形設置,確保現場給、排水、消防管網以及供電線路的循環,積水井沿基坑底邊設置,主要用于基坑內積水的收集,沉砂池按環保部門要求設置三級沉砂池,場內污水經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消防栓沿建筑周圍每50m設置一個。主要用電線路均設置在建筑周邊,避免由人為因素造成的破壞。
3.7圍擋(墻)布置
(1)施工現場圍擋(墻)應沿工地四周連續設置,不得留有缺口,并根據地質、氣候、圍擋(墻)材料進行設計與計算,確保圍擋(墻)的穩定性、安全性。
(2)圍擋的用材應堅固、穩定、整潔、美觀,宜選用砌體、金屬材板等硬質材料,不宜使用彩布條、竹笆或安全網等。
(3)施工現場的圍擋一般應高于1.8m,在市區內應高于2.1m,應符合當地主管部門有關規定。
(4)禁止在圍擋內側堆放泥土、砂石等散狀材料以及架管、模板等。
(5)雨后、大風后以及春融季節應當檢查圍擋的穩定性,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4結束語
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施工的進度與質量,是施工現場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現場平面布置應建立在施工平面圖設計的科學合理化和物料器具定位管理標準化的基礎上。施工方必須結合施工條件,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進度計劃的要求,認真進行施工平面的規劃、設計、布置、使用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