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磊
摘要:新聞”故事化”寫作帶來的可讀性、視覺性沖擊是強烈的。故事化能拉近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產生愛看、想看的念頭。通過做好信息的解讀、采訪、將新聞故事化、合理運用新聞語言,讓觀眾能夠喜歡。
關鍵詞:故事化;趨勢;解讀信息;采訪;電視新聞語言
在媒體追求影響力的當今,媒體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傳統的思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因此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方法隨之產生。用講故事的形式來報道新聞,正被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采納。作為企業媒體,這種新聞報道方式能夠將一個單位的生產經營工作更加生動的呈獻給電視觀眾。
1、什么是新聞故事化
對于“新聞故事化”,目前新聞界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富蘭克林認為:“用故事式手法寫新聞,就是采用對話、描寫、場景設置等,細致入微地展現事件中的情節和細節,突出事件中隱含的能夠讓人產生興奮感、富有戲劇性的故事?!?/p>
新聞故事化與普通新聞報道的區別在于體現新聞方式的不同。普通的新聞報道只注重新聞事件的結果,而新聞故事化的報道在注重事件結果的同時,更注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
2、如何將新聞故事化
2.1、認真解讀信息
新聞的制作主要是從文本開始,我們在做新聞的時候,很多信息都是通過已有材料、或者聽別人說等各種渠道獲得的,很少有我們自己親眼目睹的。因此,受到自身認知模式的限制,拿到的材料、聽說的事可能會局限于某一個角度,甚至還受到當時個人觀點和情緒的影響。所以,新聞文本的制作需要對信息源進行二次加工,也就是認真的解讀。通過解讀,會發現有些更具價值的新聞點,材料里體現的少或者沒有說明白。因此,就需要通過采訪去進一步了解,首先,列出一個采訪提綱,列出提綱后,通過電話聯系作者本人或者是當事人,進行采訪,更深一步的了解整個新聞事件,通過交談,可能了解到更全面的內容或者是更好的新聞素材。
例如在新聞“油田建成國內最大企業級地震綜合解釋系統”中,作者提到現有的地震綜合解釋軟件系統相比以前能夠“實現多用戶、多學科、大規模的數據共享,開展團隊間的協作,提高工作效率”、“可實現主要軟硬件、數據資源的集中管理與共享,所有授權用戶均可通過網絡實現對數據、軟件和硬件資源的調用”那么,問題就出來了,這套軟件是如何實現多用戶、多學科、大規模的數據共享,開展團隊間的協作,提高工作效率?主要軟硬件、數據資源的集中管理與共享,所有授權用戶均可通過網絡實現對數據、軟件和硬件資源的調用?
因此,記者就要對該事件進行采訪。首先,進行采訪,得到了初步信息。隨后進行實地采訪進一步完善了信息,并了解了具體內容。采訪結束后,需要進一步梳理采訪內容和新聞點,從而確定新聞報道的脈絡,如何報道,從哪個角度報,先說什么后說什么。
2.2、找準新聞點
一般看到的材料都具有代表性和指導性,我們通過研讀,通過細致的采訪,很容易找到新聞點,而新聞點又可以分為顯性新聞點和隱性新聞點兩種。顯性新聞點,就是能從已有材料中一目了然看到的;隱性新聞點,就是通過采訪、分析、前后比較而找到的。然而要想把電視新聞故事化,直接從新聞點切入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直接從新聞點說,首先就沒有了故事的起因,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懸念。因此,做好一條新聞,關鍵就是找到新聞點后,切入點如何找,選擇什么樣的切入點,將直接影響新聞故事化的效果。新聞點找到了,如果是平鋪直敘的、開門見山的講,肯定吸引不了觀眾。所以,作者羅列出了與新聞有關的人和事情,這樣,切入點就有了,把與新聞點有關的人或事作為切入點,從變化中引出新聞點。
還有,就是采訪的運用。要想把新聞故事化,采訪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采訪和解說,在新聞故事化中的作用是對等的,采訪和解說詞應該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前一段解說可以為接下來的采訪進行適當的鋪墊,也就是說,解說中提出的問題,觀眾從接下來的采訪中就能夠找到需要的答案,反過來,解說中所提到的數據、現象等,可以通過采訪進行解釋。同樣,采訪也不是孤立的,既可以為上段做解釋說明,也可以巧妙的引出下一段的解說,環環相扣,首尾呼應,只有做到這樣,做出來的新聞才有故事的味道。
另外,就是解說和采訪更替的節奏一定要快,解說部分和采訪部分盡量控制在20秒以內,有的甚至10秒左右就可做一個轉接。這樣做的好處,一是解說和采訪轉換的快,新聞整體的節奏就快,節奏快了,畫面豐富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觀眾的視疲勞,觀眾可能就會完整的把這條新聞看完;二是減輕后期的制作壓力。
2.3、電視新聞語言的運用
電視新聞的受眾十分廣泛,傳播受眾由不同階層、社會地位、職業、文化水平的社會成員構成,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電視新聞面對的廣大受眾的特點決定,要讓他們清楚明白地了解新聞信息,就要照顧大多數受眾的收視需求,電視新聞語言的寫作要通俗易懂。語言,作為電視媒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彰顯電視特色和增強畫面表現力的重要補充。作為依托電視的主要特征播出的新聞來說,在語言上做一番推敲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里討論的電視新聞語言的外延是較為寬泛的,它既包括文字符號,也是指主持人、記者的語言,還包括一部分除主持人、記者之外的被采訪者的言語,字幕和同期聲是其中最鮮明的表現。電視語言應該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口語化、簡明化等幾個特點。盡量不用、少用專業性、技術性強的術語,故弄玄虛、故作深沉的語言很難讓受眾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理解,解說詞又是訴諸受眾聽覺的,是為耳朵而寫作的語言,要避免使用晦澀難懂和容易產生歧義的詞句。同時,要做到提煉概括、語言干凈利落、信息清晰明了、思路清晰、做到凝練概括的要求。
3、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聞故事化恢復了人們對新聞的興趣,科學、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一寫作方式,能擴大并加深新聞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豐富新聞寫作的內容及手段。
參考文獻:
①戴振雯,《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寫作》,《新聞世界》,2009(12)
②覃麗君,《淺議新聞故事化》,《新聞世界》,2011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