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鵬
一切的生命都需要孕育。生物界任何生物的生命形式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引導得到培養和強化。這對于有生命的生物而言這是生物的多樣性存在的基礎所在,這個基礎被打破,則必然意味著特定生命形式的消亡。這也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根本所在。這可以成為習慣性反應。
那么生物的習慣性法則有什么意義呢?
可以說,沒有習慣性法則,生物就必然走向消亡。因為生物缺乏習慣的養成,就需要不斷地重復新的和舊的錯誤,這對于生物多樣性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為缺乏生物習慣性的生命形式是脆弱的,不穩定的。
人類作為生物界的一員,當然也可以受益于生物習慣性法則,就像身體或智力有缺陷的人就可以通過后天的引導,讓他養成相應的習慣,從而可以接近甚至達到人類的正常生活,這也是生命的習慣性法法對于殘障人士的意義所在,可以給殘障人士帶來希望,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和使用價值,其實是值得科學界做深入研究的。
可以做個假設,如果生物的習慣性受到破壞,則生物個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將要在外界的不斷刺激下進行,而在不確定的外界刺激下,生物體自然也就很難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最少生物體會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而這對于一些生物體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在古代,人類出現出現之前,生物體的存在形式普遍處于低智力的狀態,主要的存在方式就是依靠生物的習慣性在支撐。
那么問題來了,生物體如果單單依賴于生物體的習慣性存在,那么生物如何發展進化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生物體本身具有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可以讓生物的生存技巧得以不斷發展和強化?!笆炷苌伞眲t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巧”就能“推陳出新”,生產力也就得到了發展,而生產力的提高則直接推動了生物體的進化和發展。其實可以得出結論,生物體的習慣性法則是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點其實從“猴子上樹,人走路”也可以得出結論。
生物體的習慣性法則對于生物體的重要性其實遠不止這些,它甚至可以影響到生命群體的發展和衰亡,對于生物體的多樣性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破壞了生物體的習慣性法則,也就等于破壞了生命群體賴于生存的法則!自然,這點也可以用來預防害蟲的危害。
“適者生存”說的是生物體對自然的一種適應?!安贿m者”自然也就被會被淘汰。而沒有生命的習慣性法則談何“適應”。
綜合來看,生命的習慣性法則對于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的作用在于能夠讓生物體本身發揮本身具有的相對優勢對外界環境做出適應性的反應。而對于那些身體或智力具有殘障的人士來說,則是可以通過引導來達到或者接近正常的人類生活。
最后可以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結論,生物體的習慣性法則屬于人類乃至生物界存在的基礎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