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李華梅 符曉赟
摘要:中船重工702所水池基坑工程圍護形式是由56幅地下連續墻組成的圓形圍護結構,直徑101m,厚度1.2m,采用工字鋼連接,不設內支撐。本工程臨近太湖,地下水豐富,場地條件復雜,因此作為圍護結構的地墻制作對后期的坑內施工尤為關鍵。本文對地連墻的主要施工工藝作簡單介紹,并對開挖至-16m高程后地墻側移結果與實測數據對比,結果基本接近??梢姡摰貕υO計施工是比較成功的。
關鍵詞:圓形基坑;地墻圍護;銑槽機
1.引言
地下連續墻作為結構的一部分,是在地面上用沖擊、回轉鉆機或抓斗機進行成槽施工,采用泥漿護壁,在地基中開挖成槽形孔或樁柱孔,回填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在地下筑成的具有防滲、承重、擋土、錨固、防沖等各種用途的墻體。隨著城市建設和工業的發展,地下連續墻對地質適應強、施工速度快、安全可靠的特點使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工程概況
中船重工七0二所試驗水池,設計構筑物為內直徑101m、基底埋深約36m的圓形深埋基坑。采用地下連續墻作為圍護結構,墻厚1.2m,不設內支撐,內設水池。整個結構分地上及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為拱形屋蓋結構,高約20.0m。地下部分即基坑內結構按高程分兩段:高程-2.45m-16m-為主體結構段,為水池泵房及造流廊道及房間,采用15m板及各標高面板及隔墻構成;自-15m至-35m段為54m×40m矩形坑中坑,采用灌注樁圍護,由底部1.6m厚底板及四周1.2m-1.5m厚池壁構成。
本工程地下連續墻采用一字形槽段,根據接頭型鋼的布置劃分槽段。地下連續墻各槽段之間設置焊接工字鋼接頭。地下連續墻通過預留插筋、鋼筋接駁器或剪力槽等措施與主體結構隔墻、頂圈梁、-15m底板等連接。
3.工程水文地質特點及難點
3.1本工程水文地質特點,
(1)場區內存在有一處斷層通過場地西北側,并由其產生了“多”字形的小斷層破碎帶和土層中的軟弱結構面。
(2)第④層碎石混粘性土和埋深一般為45.0m~90.Om深度的⑦~層裂隙帶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壓性質。
3.2工程難點
(1)本工程地墻厚度大,為1.2m,深度較深,最大成槽深度預計約為60.50m;
(2)地墻底部需要嵌巖施工;
(3)地墻穿越第④層,為碎石混粘性土層,在成槽過程中可能遇到大型碎石,施工難度大;
(4)地墻施工垂直度要求高(1/500);
f5)施工場地高差大,施工區淺層填土層較厚而且土質較差;
f6)地下連續墻工字鋼接頭施工難度大;
f7)施工期間恰遇當地雨季,山坡下來的雨水量較大,施工前需做防范措施。
4.施工工藝
本工程地下連續墻采用銑削式成槽機和抓斗式成槽機相結合工藝,銑削式成槽機適用于對堅硬巖土層的掘削,成槽效率高、精度好,抓斗式成槽機則多適用于較松軟土層的抓挖。兩種工藝針對不同土質條件交替進行,合理組織,可有效提高地墻的施工效率,確保施工質量及工期要求。
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
4.1導墻施工
沿地連墻中心軸線兩側構筑的鋼筋混凝土導墻采用“L”形結構,上部與道路連成整體,兩導墻問凈寬度為1.35m,高度2.0m。兩側導墻之間以10×10cm的方木和土體作為上部與底部的保護和支撐。施工平臺(施工便道)、導墻的斷面形式見圖2。
4.2成槽施工
4.2.1成槽器械及方法
地下連續墻目前所使用的成槽機,按成槽機理可分為抓斗式、回轉式和沖擊式。本工程計劃采用一臺BC40型液壓銑槽機和一臺SG35型液壓抓斗配套進行地連續墻成槽施工??紤]到地墻將穿過第④層碎石混粘土層,有可能遇到大型塊石,具體成槽方法如下:
①上部純抓法
對于在第⑤層砂巖以上的土層,用重負荷的抓斗直接抓取。
②碎石層沖巖+液壓抓斗法
針對成槽過程中若在第④層碎石混粘性土中遇有大型塊石,一般液壓抓斗無法將其抓出,現場布置一臺吊機配以沖錘,當遇到大型塊石時,用沖錘將其沖碎,再用液壓抓斗抓出槽段。
③下部純銑法
進入到第⑤層砂巖后,用液壓銑槽機銑削,銑槽機機體長度比較長,機體重量對控制成槽的垂直精度非常有幫助,直至終孔。
4.2.2成槽施工注意事項
地下連續墻施工保持槽壁穩定性防止塌方是十分關鍵的,一旦發生塌方,不僅可能造成埋機危險、機械傾覆,同時還將引起地面沉陷,影響到鄰近建筑物及管線安全。若發生在鋼筋籠吊放或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將會造成墻體夾泥缺陷,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本工程在成槽時將會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①加強降水:通過降低地墻槽壁四周的地下水位,防止地墻在淺部砂性土中成槽開挖時易產生的塌方、管涌、流砂等不利情況;
②泥漿護壁:制各優質膨潤土泥漿用于成槽施工。本工程采用二級鈣基膨潤土制各泥漿。配合比見表1。
③清孔換漿:槽孔終孔并驗收合格后,即采用液壓銑槽機進行泵吸法清孔換漿。
4.3鋼筋籠制作及安裝
4.3.1鋼筋籠的制作
根據設計圖紙,按照槽段的具體情況確定鋼筋籠的制作。根據墻底注漿孔的布置要求,將注漿管預先焊接在鋼筋籠的適當位置上。
鋼筋籠長度L根據槽孔確認的最終深度確定。
①L≤42m時,采用整體加工吊裝的方案;
②42m≤L 56m時,分兩節加工和吊裝,上節籠長度L上≈14m,下節籠長度L下=L-L上;
③L≥56m時,分三節加工和吊裝,上節籠長L上≈14m,中間籠與下節籠對接口布置在雙支主筋位置,具體尺寸根據各槽幅鋼筋籠長度確定,L中=L-L上-L下。
主筋連接采用接直螺紋連接、插筋與主筋問采用10d單面搭接焊。水平向鋼筋連接采用5d雙面搭接焊。豎向與水平鋼筋之間用點焊焊牢,交叉點焊數不得少于總數的50%。主筋與籠體四周棱邊橫筋及各加強筋的交叉點處全部焊接。上下節鋼筋籠在槽孔口對接時,采用直螺紋連接。整個鋼筋籠外形應符合槽孔形狀,并將下節鋼筋籠的底端0.5m做成向內以1:5收縮的形狀。
4.3.2鋼筋籠的吊裝與下放
本工程一個單元槽段為一個鋼筋籠,采用兩副鐵扁擔及兩副吊鉤起吊,以防止鋼筋籠彎曲變形。吊放時,必須確保鋼筋籠在空中不晃動,輔助起重機吊鋼筋籠下部,主機升起,系在鋼筋籠上端的橫擔將鋼筋籠吊直對準槽口,使吊頭中心對準槽段中心,緩慢垂直落入槽內,避免損傷槽壁,放到設計標高后,固定鋼筋籠澆筑混凝土。
4.4水下混凝土澆筑
地墻混凝土澆筑采用泥漿下直升導管法,強度等級C35。槽孔澆筑導管間距不宜大于3.5m,導管均勻進料,保證水下所澆筑混凝土面高差不大于0.5m。施工中,導管埋深不小于2m,不超過6m。混凝土面平均上升速度不小于2m/h,連續澆筑。
澆筑過程中每間隔30min測一次槽內混凝土面,測點設置在兩導管間及槽孔兩端頭。每隔2h測量一次導管內混凝土面,并現場繪制澆筑圖,以此作為澆筑工作和拆卸導管的依據。在開澆和終澆階段可縮短測量混凝土上升面的間隔時間。
4.5工字鋼接頭
本工程槽段接頭采用工字型鋼接頭,型鋼截面尺寸H1082×550×26×26。型鋼翼緣鋼板與先行槽段水平鋼筋焊接,后續槽段設置接頭鋼筋伸入到接頭的拼接鋼板區內。
在混凝土澆筑時易發生進入工字鋼背面凹槽的繞流現象,導致相鄰槽段連接處夾泥,新老混凝土結合不緊密,產生嚴重滲漏。本工程為了杜絕此隱患,采取以下措施:
①在工字鋼端頭沿軸向焊接加長腹板50cm,使工字鋼下放入至槽底時自然與槽底密貼。
②對于兩側翼板通過焊接1.5m×3mm×通長薄鋼板使其延長。
③在工字鋼與鋼筋籠吊放入槽后,對工字鋼后側的預挖區采用石料回填措施,一可以保證鋼筋籠不發生移位;二可以減少混凝土繞流,此處石料在后續槽段施工時可利用銑槽機對其進行有效清理。
本工程采用以上處理措施,地墻問連接緊密,連接效果很好。
5.地下連續墻監測
本工程連續墻測斜孔共12個,均勻分布于地墻一周。由監測數據可以看出,隨著開挖工況的進行,地墻頂圈梁呈均勻向內壓縮的趨勢,最大位移15mm。地墻側向變形逐漸增加,各測點位移相對較均勻,且最大側向變形位置由開始的地墻頂部逐漸下移,當基坑開挖至-15m高程后,地墻側向位移最大的位置均在-10m標高左右范圍,最大值為23.2mm。圖2為
6結束語
本工程地連墻施工場地條件復雜,工序多,以上僅對地墻施工中的一些主要施工工藝作簡要介紹。施工完成后,56幅槽段墻面除局部有鼓肚現象外,基本平直且整體性好,槽段接縫緊湊,無滲水漏水現象,工字鋼接頭形式經上述處理后接頭效果良好,為后期的基坑開挖提供了有利的作業環境。
基坑開挖過程中,對地墻本身進行了測斜監測。監測結果顯示,數據變化不大,且滿足規范要求。地墻的設計及施工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