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摘要:隨著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人們越來越關注會計準則的執行效果。會計準則作為制度的一種概要表征,在執行時應當考慮不同制度環境對會計準則執行效果的影響:為使會計準則更有效執行,需要配以適合的制度環境以保證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谫Y源觀和自利的假設,公司高管作為會計準則的執行者會以改善公司業績指標為目的,在選擇和執行準則占用資源的成本和帶來的收益問權衡,最終根據是否對公司業績指標有正向作用來選擇和執行會計準則。
截至2008年8月,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已實施或宣布即將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我國也在2006年2月頒布了與IFRS趨同的新會計準則體系,要求上市公司從2007年起依據新準則編制財務報告。鑒于各國現實環境的巨大差異,會計準則趨同后能否得到嚴格、一致的執行,成為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
會計準則的執行包括選擇和決策的過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造成內外信息不對稱,使得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情況并不能完全觀察和了解,因而更多地依賴于企業的信息披露。企業高管作為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者有動機選擇和操控會計信息披露,這樣會計信息披露的結果和會計準則執行的結果就會有差異。
大多數國內外學者認為影響會計準則執行的因素主要有會計準則本身的制定與解釋、執行準則的制度環境、公司治理制度和資源。例如,劉慧風(2007)使用制度、需求、公司治理制度和資源構建了會計準則執行的情境框架;姜英兵、嚴婷(2012)認為影響會計準則執行的因素有準則本身的制定與解釋、執行準則的制度環境、公司特征及治理層面因素;劉峰等(2004)提出了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因素分析框架,認為會計信息質量受外部機會、會計準則、法律風險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并認為法律風險作為影響會計準則執行的要素,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作用可能會超過會計準則本身。
(一)會計準則的執行一定要配以適合的制度環境
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建立生產、交換與分配基礎的基本的政治、社會和法律基礎規則,它構成了人類政治交易行為和經濟交易行為激勵機制,不同的制度安排將導致不同的市場交易成本。制度環境因素會影響企業行為,進而影響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一般地,制度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和法律體系和經濟發展水平等。
青木昌彥(2001)認為,制度的實質是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具體的制度安排,本身不可執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運行的制度環境。如果將同樣的會計準則“移植”于不同制度環境中,原有均衡狀態就有可能被破壞。逐漸趨同的會計準則在執行時應當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制度環境對執行效果的影響。
Ball(2001)認為法律和政治體系會對會計質量產生影響,作用途徑包括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準則的執行。可以推論,若法律和政治體系不同,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執行過程必定不同,會計準則的效果也會不同?;谄跫s理論,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產生的契約也會受到制度環境的限制(Menard,2002)。例如,強有力的司法體系會產生更低的盈余管理水平,進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Burgstahler等,2006);一國的法律體系、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會計準則的制定,繼而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Ding等,2007)。
中國的會計學者也給出了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證據。江笑云、孫輝(2010)通過考察新會計準則執行效果,認為信息環境影響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發揮決策有用性的程度。資本市場效率、投資者的認識以及準則執行機制等都可能影響準則執行的效果,因此應當加強新準則配套的支撐系統、市場環境以及執行機制效率等方面的改進和完善,以促進新會計準則作用的有效發揮。
Chen、Sun.Wang(2002)發現雖然中國在為IAS的協調而不懈努力,但是至少在短期內難以縮小會計盈余的差異并提高財務報表的可比性,其原因在于薄弱的社會法治環境、過度的盈余管理和低質量的審計監督等。
以上證據表明,會計準則的有效執行需要適合的制度環境,包括政治體系、法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應當不斷健全社會法制環境,強化審計監督,提高資本市場效率,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以改善會計準則執行效果并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二)公司業績影響會計準則執行——資源配置視角
每個企業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對新準則有不同的執行態度。企業所具有的資源(人力、財力、物力、組織資源等)和能力(學習和運營能力等)有差異,準則的執行可能會呈現總體遵循、個體差異的局面(高利芳,2009)。
公司業績是影響企業執行會計準則的經濟動因之一。依據契約理論,業績評價是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委托代理管理的一種重要的監督和激勵機制,實證研究也證明了高管的薪酬與公司業績密切相關。企業高管直接參與企業會計準則的執行。但是,如果他們認為執行會計準則與業績指標無關,甚至惡化業績指標,他們就沒有動力學習和執行新的會計準則。
郝振平和陳武朝等(2010)的研究表明,采用國際公認會計準則計算的利潤普遍比按照各國國內準則計算的利潤要低。其原因是準則的轉換使利潤計量從收入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觀轉變,這樣會減少企業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的機會。既然執行新準則對提高業績沒有產生正向作用,基于自利的經濟動機,企業高管必定沒有動力認真學習和執行新準則。
按照以資源為基礎的理論,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為了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企業會不斷優化資源配置。Ltmdqvist等(2008)認為,企業需要一個過程解釋和應用新會計準則,因為企業需要以有效的方式組織和調動資源。在公司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改善業績對于公司高層管理者更為緊迫。尤其是我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就要退市的制度給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帶來了更多業績要求。如果改善業績比認真執行新會計準則為高管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用,業績較差的公司可能就會將更多資源用于提高業績水平而不是執行會計準則。相對地,業績較好的公司對業績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其執行準則的意愿會更高,能夠在執行會計準則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準則執行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公司高管在有限資源下會優先考慮改善業績指標的配置方式,而執行會計準則同樣需要占用資源。在“成本一收益”原則下,如果高管認為執行會計準則占用資源的成本高于執行會計準則帶來的收益,就必定沒有動機認真執行會計準則,而是選擇其他盈余管理方式改善公司業績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