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孟良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院腫瘤外科,江蘇 徐州 221600)
50例胃腸腫瘤患者外科手術治療療效評價
聶孟良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院腫瘤外科,江蘇 徐州 221600)
目的 研究胃腸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收集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為進一步根治胃腸腫瘤提供理論以及實踐依據。方法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且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的胃腸腫瘤患者50例。根據患者年齡、身體狀況等信息,結合對腫瘤的大小、形態、產生部位以及良性或惡性程度等情況的分析,采取對腫瘤的針對性切除。結果50例胃腸腫瘤患者其中34例患者進行治療后痊愈,10例患者復發經過二次治療后根治,6例患者經治療無效后死亡。結論胃腸腫瘤患者臨床表現無特征性,確診難度大,易出現誤診或漏診情況。外科手術治療有助于改善治療效果,提高治愈率。
胃腸腫瘤;外科手術;療效
胃腸腫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病,早期無明顯癥狀,病發時多為晚期或良性腫瘤病變為惡性腫瘤,外科手術治療是目前主要治療胃腸腫瘤的方式。據統計,在我國胃腸腫瘤多發于五十歲以上的男性人群,死亡率較高,最常確診為胃癌。報告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間通過外科手術治療的胃腸腫瘤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旨在研究外科手術對胃腸腫瘤的治療價值,為進一步根治胃腸腫瘤提供理論以及實踐依據,現將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報告選取的50例胃腸腫瘤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52.5±15.29)歲。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有:腹部不適、腹痛、腹脹、嘔血、黑便、血便、腸梗阻等。腫瘤位于在胃部的20例,小腸12例,結直腸的9例,位于十二指腸的有6例,位于腸系膜的有3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為不同程度的院腹脹痛,其中18例出現反酸,10例嘔血和黑便,9例患者上腹部呈現漸進式腫塊,7例體質量明顯下降伴有體質虛弱,6例先前無明顯癥狀。后經臨床檢查:10例患者出現腹部輕壓痛,4例患者出現可捫及盆腔或腹部包塊,其余患者均為出現明顯的體征。所有患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均無明顯病變。
1.2 方法
1.2.1 臨床檢查 根據對患者的CT平掃以及體格檢查,進一步會診。胃腸腫瘤患者的腫瘤通常大小不一,直徑1.2~20.1 cm之間,以扁圓形和實形為主,長形腫瘤20例,扁圓形腫瘤12例,主要分布于胃腸黏膜、肌下層以及漿膜下層。其余18例患者出現嚴重潰瘍,且腫塊分布不均。采用X線鋇劑檢查患者胃腸內壁表面形態以確診患者病理特征。同時輔助以胃鏡檢查來確定腫瘤的性質,鏡下可見腫瘤呈球形,單發或多發,有蒂或廣基。
1.2.2 手術方案 手術方式主要采用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同時采取合理有效的對癥干預措施治療患者自身各類并發癥。改善患者各項臨床體征,確保其各項機體指標保持在穩定狀態下,根據確診結果輔以患者身體狀況檢查評估,針對以上患者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案加以治療。
開腹手術運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法,胃部及右半結腸腫瘤的患者囑其保持平臥位,直腸及左半結腸腫瘤的患者囑其保持截石位。
腹腔鏡手術,麻醉方法和體位與開腹手術相同,采用CO2氣腹,維持氣腹壓力 在10~14 mmHg范圍內,包括近端胃大部切除術23例,胃楔形切除12例,遠端胃大部切除8例,胰十二指腸切除4例,腫塊切除2例,腸段切除1例。
(1)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采用常規“5孔法”,臍孔9.0 mm切開,主操作孔選擇左側肋緣下腋前線9.0 mm,輔助操作孔選擇右側臍平線和右鎖中線的交點5.0 mm進行切口,左側臍平線與左鎖中線交點5.0 mm切口,右側緣下腋前線5.0 mm切口。(2)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臍孔10.0 mm作為腹腔孔,右下腹10.0 mm為主操作孔,右中腹5.0 mm輔助孔,左中、下腹各自5.0 mm輔助孔。(3)結腸癌患者手術按照左右半結腸癌患者手術,以左半結腸癌患者為例,臍孔左側1 cm處為穿刺點,使用超聲刀從內到外對左側的結腸血管進行分離切斷,同時對腸系膜下方血管的根部處的淋巴結進行清理;術中避免損傷輸尿管,完成后傷口縫合處理,右半結腸癌患者類似。術后密切關注患者病情,建立病情跟蹤記錄檔案。
1.3 療效評定標準 對患者的手術情況、術后并發癥情況、平均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平均失血量等情況進行統計。療效評價分為痊愈,死亡和復發。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機體恢復健康為痊愈,患者由于手術失敗或者術后并發癥無法得到有效治療而死亡為死亡,患者術后臨床癥狀再次重新出現為復發。采用 Karnofsky評分評價實施治療的忍受程度,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2.1 一般手術情況及并發癥 50例患者例患者的腫瘤均成功切除,沒有患者在手術中進行中轉開腹手術,患者的平均出血量(80±20)mL,手術平均時間(3.0±0.5)h;術后患者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周。2例患者術后發生切口感染,經頭孢類抗生素藥物治療后完全康復。有5例患者產生頑固性腹瀉,3例患者產生胃排空障礙,1例患者出現了多發性結節病,在得到及時的臨床治療下所有患者很快得到了恢復并且獲得了痊愈。
2.2 術后轉歸及療效 隨訪3年,有4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患者死于肝轉移,還有1例患者死于因不良習慣導致的病情復發。同時在針對胃腸腫瘤患者術后復發調查中顯示有4例患者胃腸腫瘤局部復發,2例患者小腸段復發,1例患者結腸膜復發,1例患者十二指腸膜復發,還有1例患者屬于腸系膜復發。見表1、表2。

表1 術后臨床療效情況Table 1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operation

表2 手術前后Karnofsky評分Table 2 Karnofsky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近年來,我國胃腸癌發病率呈現增高趨勢,早期胃癌70%以上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非特異性的、胃炎或胃潰瘍的癥狀,包括上腹部飽脹不適、隱痛、胃酸、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黑便等癥狀。對于胃腸癌的診治,近幾十年來手術完全治療胃腸癌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腹腔鏡等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的聯合使用、使得患者的康復幾率大大增加[1-2]。魏民等提出相比較傳統服藥治療,外科手術對胃腸腫瘤的治愈率高,術后不易發生并發癥[1]。關毅等[2]的研究顯示,采取合適的外科手術治療方案之外,術后的患者營養治療也應該加以重視,定期檢查便于了解術后后恢復情況。鄒晗等研究也同樣表明外科手術是目前治愈胃腸腫瘤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案[3]。
相比于早期簡單切除然后縫補組織等待康復的手術方式,現代外科手術已經不僅僅只是在體表進行切割工作了,利用先進的外科治療技術在保障組織完整性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對腫瘤加以切除。有利于組織的成長恢復,對患者造成的沖擊較小,不會對術后恢復造成障礙,并且創口小,極大的減輕了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痛苦。在手術執行前,主治醫師需要針對腫瘤的部位以及形狀要做更嚴謹的檢查分析,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切除方法。若為胃間質腫瘤,且直徑小于5 cm,在腫瘤與胃幽門處于合適的可切除距離內,則實施楔形切除治療。若胃部腫瘤體積過大,出現侵襲性生長病灶的,手術切緣與腫瘤體之間距離需大于5 cm,且根據病人體征選擇實施胃的大部分切除或切除聯合臟器。對于十二指腸間質瘤,十二指腸位置腫瘤由于緊貼腹后壁,不需要完全遵循2 cm以上切緣距瘤體原則并可酌情結合患者體征進行局部切除治療。在本次選取50例患者中發現雖然外科手術在治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病人復發比例仍然很高,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病例的研究,改進手術方案,在采取更加成熟的技術的同時需要提高手術能力來提高患者治愈比例[4-5]。
在研究的50例患者資料中,發生胃部腫瘤的患者占40%,遠高于其他組織發生病變的患者,并且僅有1例患者術后治療無效死亡,總體來講外科手術對于胃部腫瘤的治療效果最好。其次小腸、結腸、十二指腸以及腸炎膜發生病變的患者依次為24%,18%,12%,6%。針對結腸以及腸系膜部位治療的患者復發率低且并無患者死亡,而小腸部位病變的患者出現2例死亡,十二指腸部位病變患者出現1例死亡。外科手術對于小腸腫瘤以及十二指腸腫瘤的治療效果并不如胃部腫瘤,原因在于胃部發病率較高,對此類腫瘤的手術研究較為透徹,治療方案較為成熟,因此治療率也相對較高。但是并不能說明外科手術與患者術后的死亡率和復發率存在必然的聯系[6]。其中有1例患者術后繼續保持著之前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癥狀復發治療無效死亡,說明術后聽從醫師安排,努力恢復身心健康和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是促進康復的重要環節[7]。小腸部和十二指腸部的腫瘤治療效果在術后復發率和死亡率較高,需要加以關注。小腸以及十二指腸腫瘤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之后,更加需要進一步的跟蹤記錄,定期的進行檢查。
本研究中發生嚴重并發癥的概率極低,是治療胃腸腫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案,經過頭孢類用藥后均恢復健康,可以根據胃腸腫瘤患者術后相應感染部位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狀況可以有針對性地選用抗菌藥物[8-9]。選取的50例胃腸腫瘤患者中平均年齡偏高,基本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胃腸道腫瘤的發病年齡多處于老年時期,當患者被確診為患有胃腸道腫瘤之后,應根據不同患者的年齡、身體特征、臨床癥狀、病灶位置、腫瘤形狀、大小及對其他組織的關系等選擇患者的最佳手術方案,以確定切實可行的腫瘤切除手術。
另外,盡管仍存在爭議性,隨著腹腔鏡操作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手術在胃腸腫瘤根治方面完全呈現出替代傳統手術的趨勢。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腹腔鏡手術治療以其創傷小,恢復快,術后排氣快、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等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目前,美國NCCN明確推薦腹腔鏡結直腸癌為可選手術方式,日本已將腹腔鏡胃癌根治性作為早期胃癌的標準術式之一,同時,我們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到熟練地操作腹腔鏡需要長時間的嘗試和積累[9-10]。
綜上所述,胃腸腫瘤臨床表現無明顯特征性,采用腹腔鏡手術切除是胃腸腫瘤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1]魏民,楊軍英,楊浩,等.胃腸腫瘤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3,34(12):2304-2305.
[2]關毅,徐樹林.胃腸腫瘤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33(10):67-68.
[3]鄒晗.外科手術治療胃腸腫瘤45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19):96-98.
[4]王曄,丁士剛,周麗雅,等.胃腸腫瘤腹腔鏡手術中內鏡檢查的應用價值[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0,33(7):594-596.
[5]劉馳,唐波,郝迎學,等.達芬奇機器人與腹腔鏡胃癌手術近期療效的對照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12(11):1164-1166.
[6]張敏.術后護理干預對胃腸手術病人早期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6(34):3203-3204.
[7]劉彥,龔昭,肖新波,等.高齡胃腸腫瘤患者腹腔鏡圍手術期伴隨癥的處理[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34(4):318-319
[8]張希,田興松.胃腸腫瘤術后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山東醫藥,2016,8(21):81-83.
[9]李春來,袁洪濤,黃志剛,等.腹腔鏡在胃腸腫瘤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22(11):130-132.
[10]王志華,胡志全,陳忠.腹腔鏡是否已成為腎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金標準[J].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2009,33(3):190-191.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son5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after treatment
Nie Meng-liang
(Peixian People’s Hospital Oncological Surgery,Xuzhou,Jiangsu,221600,China)
s: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 and analyz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s of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s,whi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treatments.Methods5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 were included that underwent surgeryoperations from December 2015 to October 2016.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ages,health conditions,plus theevalution of the size,shape,location of the tumorand the degrees of benign or malignant,the tumor was removedaccordingly.ResultsThirty-four out of fifity patients got recovery after treatment,10 patients had a relapse and were cured after a second treatment,6 patients died due to ineffective treatments.ConclusionGastrointestinal cancer patients have no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s,resulting in difficulties in diagnosis and are prone tomisdiagnosis or omission.Surgical treatmen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s and cure rate.
Gastrointestinal tumor;Surgical operation;Curative effect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