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群英,徐瑛
(江西省弋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上饒 334400)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60例臨床觀察
許群英,徐瑛
(江西省弋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上饒 334400)
目的 分析手術治療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28)和觀察組(n=32)。對照組采用保守方案治療,觀察組采用手術措施治療,比較兩組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治愈率為1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不高,經臨床檢查可明確診斷,采用手術方案治療效果顯著。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十分常見,在育齡婦女中較為多發。內膜異位在直腸子宮陷凹、卵巢、腹膜等部位常見,很少在腹壁中發現。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剖宮產分娩率逐漸增加,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不但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生。本研究選取60例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對其臨床治療措施和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江西省弋陽縣人民醫院收治的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2.05±4.10)歲;均有剖腹產史,本次發病與上次剖宮產的時間相距5~31個月。所有患者均給予嚴格的臨床體征、B超和CT檢查,并明確診斷為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符合WHO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1]。根據患者治療期間接受的不同同治療方案,將6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8例(男14例,女14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31.25±5.41)歲,本次發病與上次剖腹的時間為5~30個月,平均時間(15.10±2.50)個月。觀察組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33.40±4.45)歲,本次發病與上次剖腹的時間為5.5~31個月,平均時間(14.50±3.15)個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發病與上次剖腹時間(個月)15.10±2.50 14.50±3.15 0.875>0.05組別觀察組對照組χ2/t值P值例數32 28女性12 14 --年齡(歲)33.40±4.45 15.10±2.50 1.225>0.05性別男性20 14 0.47>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臨床期間采用保守方案治療,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連續治療6個月。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方式治療,經硬膜外麻醉處理后,取患者仰臥體位,經腹壁病灶切除手術治療,在腫塊外側0.5 cm的部位行手術切口,并逐層切口組織,直達病灶,將腫塊徹底切除,經0.9%氯化鈉溶液清理切口部位,并逐層關閉,術后常規給予抗炎藥物治療[2],以有效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注意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的癥狀變化,傾聽患者的疼痛主訴,注意其腫塊變化。采用GQOL-74評價列表[3]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主要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為0~100分。總分換算為0~100分。
1.4 療效評價標準 ⑴治愈:治療后患者的盆腔結節情況全部消失,疼痛情況有明顯緩解;⑵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盆腔觸痛結節縮小或軟化,觸痛緩解,疼痛情況明顯緩解;⑶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消失,經超聲檢查可見卵巢囊性腫塊,但邊界不明晰,并有少數光點,檢查囊液可見稠厚狀,或存在密集粗光點的混合性腫塊,經2~3個月的臨床觀察,腫塊未消失[4]。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100%,對照組為50%,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析(±s)

表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析(±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32 28軀體功能79.107±5.10 70.08±8.05心理功能82.109±7.15 71.25±7.55社會功能80.27±10.25 65.30±9.05物質生活75.24±7.95 72.30±10.01總分80.28±7.99a70.31±7.55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期婦女臨床期間常見的病癥,隨著剖宮產患者的增加其發生率明顯上升,臨床期間的主要表現為包塊、經期增大、疼痛,其他時間疼痛緩解,包塊縮小,嚴重者導致不孕[5]。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加強其臨床檢查、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剖宮產手術是其發生的先決條件,所以許多醫師和學者均對醫源性種植學說表示贊成,認為在剖宮產手術的操作過程中,一旦對切口的保護工作不足,就會引起活性子宮內膜細胞污染手術切口。在特定條件下,患者的機體在激素水平的刺激下,會發生過度的增殖和分化[6]。也有醫師認為,主要是通過血管或周圍的淋巴管來促進子宮切口增殖分化而形成[7]。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隱匿,主要表現為切口處腹痛。故許多患者醫師主張采用手術方式治療,認為手術能夠一次性的治愈疾病,但部分醫師認為,采用保守治療更具優越性[8]。
綜上所述,為有效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應嚴格把握剖宮產手術的適應證,盡量減低剖宮產分娩的發生率,對于必須手術分娩的產婦應加強治療期間的切口保護,以免暴力分娩破損胎盤。同時,手術中應避免使用紗布擦拭多處血液。此外,切口關閉前,應使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
[1]康美霞,游麗雅.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觀察及治療[J].河北醫學,2011,17(3):326-328.
[2]廣怡,余國燕.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療體會[J].中國醫藥導刊,2011,13(1):169,175.
[3]付紅亞,王慧芬,張清偉,等.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5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5):3926-3927.
[4]陳煒.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11):1899-1900.
[5]張桂霞.米非司酮聯合手術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J].武警醫學院學報,2011,20(6):486-487.
[6]虞善芝,吳玉英.剖宮產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8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11,33(6):777-779.
[7]張愛民.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探析[J].醫學信息,2013,26(25):509-510.
[8]顧維維.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4例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417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