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石巍,魏曼,郜翔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米非司酮聯(lián)合手術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
李靜,石巍,魏曼,郜翔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目的 觀察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8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實驗組給予米非司酮聯(lián)合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孕三烯酮聯(lián)合手術治療,觀察臨床治療效果,隨訪12個月觀察復發(fā)情況。結果治療后,實驗組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術后隨訪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應用手術與米非司酮聯(lián)合治療時,可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術后復發(fā)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米非司酮;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常見病,較易導致患者發(fā)生不孕,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子宮內膜異位癥包含類型中,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并不常見,臨床治療時,主要采用手術方式,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高,研究表明,手術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院以收治的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手術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8例,年齡29~42歲,平均(37.1±2.7)歲;腹壁橫切口52例,腹壁縱切口16例;發(fā)病至剖宮產手術時間1~4年,平均(2.1±0.8)年;腫塊直徑:1.2 cm×1.1 cm×0.5 cm~5.1 cm×3.0 cm×3.1 cm;臨床表現(xiàn):性交出血27例,經前后陰道出血20例,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14例,無癥狀7例。納入標準:就診原因為痛經、月經量過多、慢性下腹部疼痛,經B超檢查結合臨床表現(xiàn)確診,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相同手術治療方法:于月經干凈4~5 d后進行手術,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切除瘢痕部位病灶組織,切開部位為與腫塊外緣外側距離1 cm位置處,全部的病灶組織采取銳性方式切除,外側緣1 cm的正常組織也在切除范圍內,術中操作時,腫塊禁止剝破,避免再次種植,導致患者術后復發(fā)。術中,病灶如發(fā)現(xiàn)已經累及腹膜,腹腔的進入應從其周圍進行,避免粘連腸管受到誤傷。
術后,實驗組患者給予米非司酮,每次劑量10 mg,口服,每天1次,對照組患者給予孕三烯酮,每次劑量9 mg,每天1次,均連續(xù)服用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且所有患者均隨訪12個月,觀察隨訪期間內的復發(fā)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術后,患者良好的康復,康復時復發(fā)并未發(fā)生,明顯減少腫塊,6個月后復查顯示,肝功能恢復正常,痛經、經量過多等癥狀未再出現(xiàn);好轉:術后,患者較好的恢復,康復時復發(fā)并未發(fā)生,有所減少腫塊。6個月后復查顯示,肝功能恢復正常,痛經、經量過多等癥狀未再出現(xiàn);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患者病情加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計數(shù)資料表示方式為數(shù)(n)和率(%),組間比較利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經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314,P<0.05)。見表1。
2.2 術后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12個月內,實驗組34例患者中,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8.8%,對照組34例患者中,復發(fā)11例,復發(fā)率32.3%,兩組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5.757,P<0.05)。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于育齡期女性,盆腔為主要病變部位,屬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良性,復發(fā)率比較高,且可能發(fā)生惡變,對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影響比較大[1]。目前,尚無明確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制,臨床中,較多的為卵巢種植,因此,在眾多的關于其發(fā)病機制學說中,學者普遍接受子宮內膜種植學說。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技術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產婦分娩時采用剖宮產方式,由此也增加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病率。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復發(fā)率比較高,子宮內膜的構成包含兩部分,一部分為表面功能層,一部分為表面層下的基底層,功能層的增生分化由基底層的作用來實現(xiàn),如果基底細胞移動到的環(huán)境比較適宜時,新種植子宮內膜病灶即會分化形成[2]。子宮內膜異位癥由醫(yī)源性因素造成時,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即為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剖宮產術后,較易子宮內膜碎片遺留在腹壁切口部位,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
已有研究表明[3],治療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時,首選的治療方式為將病灶手術切除,但單純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時,盡管病灶能夠有效切除,但術中可能會殘留病灶組織,術后復發(fā)率比較高,影響患者術后正常妊娠,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較為廣泛的采用手術聯(lián)合藥物治療的方式治療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常用的治療藥物包含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等。孕三烯酮在臨床中比較常用,黃體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可受到孕三烯酮的抑制,術中殘留病灶在此藥物作用下,生長受到抑制,并之間的發(fā)生萎縮、壞死,實現(xiàn)治療,但但高復發(fā)率問題仍未能有效的解決[4]。米非司酮是一種抗孕激素,于異位內膜上直接發(fā)揮作用,對異位內膜細胞的增生分化產生抑制作用,提高異位內膜細胞的凋亡率,促使細胞的生長潛能降低[5]。同時,米非司酮還可對抗雌激素促進內膜增生作用,而且此種對抗屬于非競爭性,局部血管及血管相關因子在米非司酮作用下,內膜血管形成及內膜血管的生理功能均受到影響,而且H-P-O軸也會受到作用,導致性激素水平異常,使子宮內膜增生受到抑制[6]。
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時,病灶外緣1 cm范圍內的正常組織也同時切除,術后復發(fā)時,可給予患者再次手術,但如果手術次數(shù)比較多,并密切注意惡變的可能。月經出現(xiàn)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會表現(xiàn)為疼痛,擴大包塊,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臨床治療時,關鍵在于將患者病灶有效清除,減輕患者痛苦,降低術后復發(fā)率。術后,給予患者米非司酮口服后,可縮小病灶,并促使病灶逐步壞死,預防復發(fā)。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給予手術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手術聯(lián)合孕三烯酮治療,經過治療后,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所有患者均隨訪12個月,隨訪期間,實驗組患者復發(fā)率也低于對照組,這說明,應用手術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接受手術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時,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痛經、經量增多等癥狀,促進患者康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且術后堅持服用米非司酮,可縮小手術殘留的病灶組織,降低術后復發(fā)率,提升患者預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王禮華.40例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1):126-129.
[2]吳秀貞.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觀察及治療[J].當代醫(yī)學,2014,20(1):92-93.
[3]韓淑娟,邵嵐.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7例臨床討論[J].臨床誤診誤治,2014,27(6):28-30.
[4]陳大勇,孫麗君.米非司酮對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病灶CD16、CD32、CD64的影響及意義[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4,37(4):422-425,430.
[5]何冰.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78例臨床分析[J].求醫(yī)問藥,2013,11(2):470-471.
[6]胡尚英,彭松,王智彪.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療進展[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15(2):182-1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