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進,司增綽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機理與因素分析
——以江蘇省為例
王世進,司增綽
(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流通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產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就業能力,可引導其他產業轉型升級,且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與居民的吃穿住行緊密掛鉤。城鎮化為流通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空間基礎,流通業為城鎮化提供保障條件。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是影響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而根據江蘇省2000—2014年相關數據的研究顯示,雖然蘇南、蘇中、蘇北的情況略有差異,但江蘇省及13個城市的城鎮化與上述因素之間都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不存在虛假回歸的問題。政府與企業應繼續提高流通業規模,提升流通企業競爭力,充分發揮流通業促進消費的功能,完善流通業內部結構,提高流通業投資規模。
流通業;新型城鎮化;產業規模;人均總收入
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流通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在城鄉一體化進程、產業聯動、內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流通業發展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重要的驅動因素,關系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以人為本”核心思想的實現。一方面,流通業可以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與城市的融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流通業會擴大城鎮的規模,增強城鎮的功能,改善城鎮的環境。二者協調發展、有序并進是我國城鄉一體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必由之路。
2014年江蘇省城鎮化率已達62.85%,作為流通與市場大省,江蘇省在我國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中起著重要的示范與關鍵作用,同時江蘇經濟仍然處在產業優化升級與推進內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轉型時期,新問題層出不窮,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積極創造消費新需求、加快體制機制和業態模式創新、提升流通效能仍是江蘇省流通業發展的關鍵問題[1]。如何更有效地引導流通業發展,深化流通業體制改革,加快江蘇省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未來江蘇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城鄉統籌發展以及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與載體,流通業引導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乃至各省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將拉動投資增長3.7%,拉動消費增長1.8%。新型城鎮化是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黃金結合點,將催生多重發展勢能,為促進經濟邁向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階段注入強勁動力。首先,新型城鎮化可以有效拉動投資,推動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宅建設的巨大投資需求,消化過剩產能,吸納勞動力;其次,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思想必將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刺激消費結構升級與消費模式的創新;最后,新型城鎮化建設將促使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向城鎮聚集,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為雙創提供必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時也會激發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引導返鄉人員圍繞龍頭產業、龍頭企業集群創業。
流通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產業。首先,流通業具有較強的吸納就業能力。流通業的發展可促進農業勞動力要素有效配置到城鎮化建設中,加快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優化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幫助更多農民享受城鎮化過程帶來的福利,在城鎮扎根致富,盡快適應城鎮生活。其次,流通業以其較強的關聯程度,引導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流通業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是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重要保障,較之農村,城鎮有更優良的流通業基礎設施,產品極大豐富,種類繁多,對消費方式及生活水平提高有較大的影響,流通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促進城鎮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提高城鎮就業和財政收入,提升城鎮的綜合服務能力與承載力[1];另一方面,流通業連接生產與消費,與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密切相關,貫穿整個產業發展過程,流通業速度越快,城鎮化建設速度也就越快。最后,流通業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與居民的吃穿住行緊密掛鉤。流通產業基礎設施是城鎮化建設中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鎮化進程所需要的規劃、建設、監理、工程、園林等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技術人才,流通產業可以適時按要求提供,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總之,流通業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相鋪相成,相互促進。城鎮化為流通業發展提供更好的空間基礎,而流通業為城鎮化建設保駕護航,提供保障條件,二者協同發展是“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與必要條件。
新型城鎮化與完善流通體系是當前經濟新常態形勢下的焦點問題,城鎮化建設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的保障,而優化流通體系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馬克思[2]認為,分工即城鄉分離,較為發達的工業與商業系統從傳統的農業系統中分離出來體現了城市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楊小凱等[3]認為,分工演進的結果便是城市化的過程,而城市之所以起源是得益于交易費用的節約與交易效率的提升;王水平[4]基于城鎮化視角對中國流通業發展空間問題進行了闡述與研究,認為流通業內部的商業網點、服務分工、業態演進、技術創新與產業聚集是城鎮化發展的內部要求。
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多采用截面數據對二者的關系加以說明,并得出不同的結論。在城鎮化促進流通業發展的研究上,晏維龍[5]先后選取我國1960—2001年與1960—2003年的城鎮化率與流通業增加值面板數據,分別利用時間序列分析與協整分析及誤差修正模型進行研究,得出了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流通產業增加值將增長2.436個百分點的結論,直接驗證了城鎮化發展對流通產業的促進作用;朱發倉、蘇為華[6]在晏維龍研究的基礎上,考慮不斷變化的變量函數關系與我國城鎮化地區差異,利用面板數據分階段考察了我國城市化水平對流通業的發展影響,結論是城市化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流通業將增長1.193 6個百分點,而且東中西部的彈性系數不同,其中東部最高,西部最低。在流通業促進城鎮化水平提高的方面,王德章[7]建立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研究了我國流通業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研究結論顯示,從長期看,流通業發展可以帶動城市的消費、就業乃至GDP的大幅度增加;陳平[8]通過協整檢驗我國城鎮化率與批發零售餐飲行業數據,建立誤差修正模型,說明了長短期內我國流通業發展是未來城鎮化率提高的重要原因;王春宇[9]從省會城市視角,聚類分析了城市發展狀態,實證了流通業是城鎮化發展的長期原因;陳阿興[10]以徽商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歷程為例,認為流通業的長足發展能在城鎮化的商品、要素、消費環境等方面提升其質量與內涵。在二者的互動關系方面,趙文麗[11]以長三角地區為研究對象,驗證了不同區域城市化水平與流通業相互影響程度也不同的結論,提出合理的城鎮化進程必須適應流通業發展要求的觀點;曹靜[12]選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城市化與流通業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分析了城鎮化進程與流通業之間的互為因果關系,發現城鎮化對流通業的促進彈性為3.61,流通業對城鎮化的促進彈性為0.27,流通業對城鎮化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從穎睿[13]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分析,認為二者存在正相關關系,流通業對城市化進程具有長期的正向促進作用;方聰龍[14]依托我國2000—2013年的城鎮化與流通業時間序列數據,認為流通業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格蘭杰因果關系,而城鎮化并不是流通業發展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熊曦等[15]通過構建流通業與新興城鎮化的協同發展測度指標,分析了我國各省新型城鎮化與流通業協同發展水平,結論是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沿海省市實現了優質協同。
綜上,新型城鎮化與流通業的關系問題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對以下三個方面仍缺乏足夠重視。第一,大部分學者從我國流通業與城鎮化整體數據入手進行了較多的實證研究,但是從省域層面研究的文獻還較少,尤其是本文選擇流通大省江蘇省為研究對象,會對其他省域乃至全國的研究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研究視角也會更加聚焦區域特色與特點;第二,盡管一些學者對流通業促進城鎮化發展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但是考慮因素不夠全面,各個區域的流通業發展水平與城鎮化水平存在差異,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本文嘗試以更多的流通業指標分析其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獻仍然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與面板數據分析方法來驗證二者的關系,這種實證研究方法只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協整關系,本文選擇SYSGMM與DIF-GMM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將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視為動態的變化過程,可以克服模型的內生性偏誤,較之以前的模型有較大改善。
(一)因素指標
流通業發展與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需求決定了流通業影響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等7個因素,這7個指標涵蓋了流通業規模、發展水平、結構、速度、投入產出、效率等基本特征,與新型城鎮化發展有密切聯系,具體闡述如下。
1.流通產業規模
流通產業規模是最能反映流通業現狀及發展水平的指標,有流通業支撐的城鎮化才是具有活力的城鎮化。一方面,流通業規模的擴大可以集聚人口,擴大商品銷售,合理配置區域間的商貿流通資源,近10年來,江蘇省流通業從業人員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遠遠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城鎮流通業從業人員的增多從勞動力角度說明了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貢獻程度,流通業本身的特征決定了流通業有很強的就業容納力和較低的準入門檻,可以為鄉鎮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城鎮就業水平,而城鎮流通業從業人員規模的擴大對城鎮化建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流通產業規模的擴大可以促進城鎮三大產業的協同發展,增加城鎮的財政收入、承載力與綜合服務能力。該指標可從宏觀產業角度準確描述流通產業發展水平與規模程度。
2.流通企業規模
在實體經濟中,流通企業介于生產與消費之間,不斷創造著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及商流。企業是產業發展的載體與表現形式,城市流通企業通過提供信息、資金、人才等要素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保駕護航。流通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形成產業集聚,從而壯大產業規模,促進城鄉消費要素的流通,增強城鄉產業的互動,提高流通從業人員收入,滿足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規模經濟有助于降低城鎮化建設中企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綜合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該指標可從微觀角度恰當描述流通企業的發展水平與規模程度。
3.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流通業是生產與消費的中介,與終端消費密切相關,事關居民的吃穿住行。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均消費狀況,與城鎮化建設中的公共服務體系有著密切關系。流通業是促進居民消費的先導產業,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了城鎮化進程與市場繁榮程度,從速度方面描述了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
4.流通企業經營狀況
從微觀角度而言,流通企業的數量規模、主營業務收入、盈利狀況等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不無關系。流通企業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產業的規模,流通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與盈利狀況反映了流通企業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流通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善可以有效提升城鎮化的發展質量與水平,流通企業在內部適時推行特色商貿與精準服務,改善企業經營觀念、管理模式與經營方式,發展現代流通體系,運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和銷售手段,都有助于居民的安居樂業,促進城鎮人口集聚與市場繁榮。該指標可從流通業的投入產出、效率等方面反映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
5.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
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是衡量流通業商品銷售結構合理與否的重要指標。一方面,流通業的銷售額越多,表示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流通業的促進作用越明顯;另一方面,通過流通業銷售額與消費的占比可以分析我國流通業結構是否優化。我國幅員遼闊,流通業“城市大鄉村小”的特征決定了農村城鎮化具有“服務弱,追趕城市服務速度”的特點,這種情況在很長時間內決定了我國流通業商品結構不完善,廣大農村地區的商品及服務需求很難得到及時滿足。通過該指標的描述,可以較好地判斷流通業發展速度的適度性與流通業結構的合理性。
6.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
流通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加大,反映流通企業對未來的發展信心及發展潛力,可促進流通業發展所必需的基礎設施與設備不斷完善,進而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該指標會影響流通業發展的經營環境,進而影響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7.城鎮人均總收入
新型城鎮化建設追求“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同時,提升城鎮人口的收入水平是城鎮化化建設的內在需求。農民只有在收入提高后,才能支付高昂的轉移成本與消費成本。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增長,會吸引更多農民向城鎮轉移,而流通業和非國有經濟是吸納農村勞動力的主渠道。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應注意因地制宜,把握城鎮化的主要動力,制定相應的法規和政策。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添加了工業產值比重、農業現代化等因素分析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如從穎睿[13]將工業產值與GDP的比重作為控制變量分析流通業對城鎮化的作用。丁寧[16]則直接將研究視角定位于流通業與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現代化問題,考察了二者的門檻效應特征。顯然,要尋找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影響因素,必須結合我國流通業發展面臨的產業特征與區域特點。
當前,國際經濟危機與歐債危機導致我國經濟增長乏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與刺激消費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創新驅動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涵,流通業自身的發展與創新成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與經濟內生增長的重要途徑,我國應力爭在新一輪全球化與我國和世界經濟的“再平衡”中轉變流通業發展方式與促進城鎮化建設。所以,本文撇開工業產值比重與農業現代化等因素,以江蘇省為例,分析流通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等因素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取性,流通產業規模用流通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來表示,流通企業規模用流通業產值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來表示,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地區人口總數的比值來表示,流通企業的經營狀況用流通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占總資產的比重來表示,流通業的人均年銷售額用流通業銷售額與當年流通業從業人數之比來表示,流通業的人均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用流通業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與地區人口總數之比來表示,城鎮人均總收入用江蘇省各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
(二)數據選擇
本文數據為2000—2014年江蘇省相關數據,除特別說明外,原始數據均來自江蘇省統計年鑒(2001—2015)和江蘇省各市統計年鑒(2001—2015),鑒于淮安、泰州等市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與總就業人數部分年份數據缺失,本文采用線性回歸的方法加以補充,回歸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檢驗。同時,為了防止出現異方差等問題,保持數據的完整性與準確性,對所有數據取自然對數。
(三)計量模型的設定
經濟行為的連續性、慣性與偏好決定了其動態性的特點[17],本文選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分析江蘇省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在傳統動態面板模型中,由于將因變量滯后項作為解釋變量,有可能導致解釋變量與隨機擾動項相關,且模型具有橫截面相依性,因而,必將產生參數估計的有偏性與非一致性,從而使根據參數推斷的經濟含義發生扭曲。針對以上情況,阿雷拉諾(Arellano)和邦德(Bond)[18]提出了GMM方法,即廣義矩方法,該方法可以從數據要求出發設置模型,提出一系列的矩條件,根據不同的矩條件,求解滿足條件的系數,最終的回歸系數不會相差太遠,體現了“殊途同歸”的思想。
根據本文提出的理論假設,檢驗江蘇省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運用GMM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分析,i=1,2,…,N(N=13,表示江蘇省13個城市);t=2000,2002,…,t(t=2014);流通業對城鎮化影響的實證模型為:

其中,i和t分別表示城市和年度;Ui,t是被解釋變量,即城鎮化率,以人口城鎮化率表示,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C是本文關注的解釋變量;待估參數β1表示流通業對城鎮化率的影響,包括流通產業規模(is)、流通企業規模(es)、流通企業經營狀況(eoe)、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as)、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i),αi表示地區非觀測效應,反映各城市間持續存在的差異。εi,t代表特定異質效應,假設服從正態分布。Xi,t是其他控制變量,包括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rs)、城鎮人均總收入(s)等指標。
需要說明的是,區域城鎮化率可能存在慣性,同時為了規避潛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引入因變量的滯后項Ui,t-1作為被解釋變量,從而拓展成一個動態面板模型,如式(2)所示。

由于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和最大似然法(ML)估計上式將造成估計量的偏差和組內估計量的非一致性,在選擇合適工具變量的前提下,系統廣義矩(SYS-GMM)估計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并且SYS-GMM相對于差分廣義矩(DIF-GMM)估計在有效性和一致性方面均有很大改進,提高了估計效率。因此,本文重點采用SYS-GMM方法,以DIF-GMM作為參照,同時檢驗結論的穩健性。
(四)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時間序列的數字特征是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也就是說,非平穩時間序列在各個時間點上的隨機規律是不同的,無法通過已知信息獲悉時間序列整體的隨機性,為了防止“偽回歸”的出現,面板數據通常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常用的方法有LLC法、Fisher-ADF法和PP檢驗法,且與現實較為匹配,本文通過EVIEWS9.0軟件對以上各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對其單整性進行檢驗,在5%的置信水平下,當檢驗統計值p小于0.05時,表示該序列是平穩的,反之,該變量是非平穩的,進而需對各個變量做一階差分,分別用DUit、Disit、Desit、DrsitDiit、Dasit、Dsit、Deoeit來表示,同理檢驗平穩性。經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8個變量均為非平穩的一階單整序列,如表1所示。
(五)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從協整論的思想來看,流通業與城鎮化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意味著城鎮化能被流通業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兩者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城鎮化不能被流通業變量所解釋的部分構成一個殘差序列,這個殘差序列應該是平穩的。因此,檢驗面板數據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協整關系等價于檢驗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是否是一個平穩序列。常見的面板協整檢驗方法包括Kao協整檢驗法、Pedroni檢驗法與Johansen檢驗法,其中Johansen檢驗法是一種以VAR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方法,是較好的多變量協整檢驗方法,本文采用該方法對面板數據進行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江蘇省及13個城市的城鎮化與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不存在虛假回歸。
(六)實證結果分析
表3顯示了江蘇省及各區域流通業影響城鎮化的回歸結果,分別采用DIF-GMM和SYS-GMM方法進行一致估計。動態面板模型成立的前提是,擾動項的一階差分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乃至更高階的自相關。模型均通過AR檢驗,并且Sargan檢驗沒有拒絕“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即本文采用的工具變量合理有效[19]。
以SYS-GMM模型分析為主,通過表3的回歸模型結果分析可知,除了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rs)、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i)等兩個指標對蘇北城鎮化影響顯著性不明顯外,流通產業規模(is)、流通企業規模(es)、流通企業的經營狀況(eoe)、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as)、城鎮人均總收入(s)等5個主要因素對江蘇、蘇南、蘇中、蘇北城鎮化的影響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且均通過Sargan檢驗,意味著本文選擇的幾個因素都是驅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20]。
對江蘇省而言,上一年的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則當年的城鎮化率約增加0.51個百分點,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提高均會導致城鎮化程度的提高,其中流通企業規模、流通產業規模的擴大與城鎮人均總收入的提高對新型城鎮化率的影響最顯著。

表1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2 面板數據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表3 江蘇省及各區域流通業對城鎮化影響的回歸結果
對于蘇南地區而言,上一年的城鎮化率對當年城鎮化率影響也在5%的水平上顯著,上一年度增加1個百分點,則當年大約增加0.31個百分點.蘇南地區的各項因素對城鎮化率的提升也有正向作用,其中流通產業規模與人均流通業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的影響程度分別是13%與11%。
對于蘇中地區而言,上一年度的城鎮化率對當年城鎮化率影響程度達到20%,流通產業規模與城鎮人均收入是影響蘇中地區最主要的兩個因素。
對于蘇北地區而言,上一年度的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當年的城鎮化率則增加約0.19個百分點,其中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人均流通業年末固定資產投資額對城鎮化率的影響是負向的。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城鎮化率、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為研究對象,基于DIF-GMM和SYS-GMM的面板統計方法,以江蘇省為例,分區域研究了流通業影響城鎮化的影響因素與影響程度。
1.從時間序列的平穩性來看,江蘇省城鎮化率、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等時間序列均是I(1)序列,即一階單整。
2.基于8個變量的GMM動態數據模型,對變量之間進行了Johansen協整檢驗,研究發現,8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
3.利用DIF-GMM和SYS-GMM的面板統計方法測度了流通業對城鎮化的影響程度,對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進行了闡述分析,并對這些因素與城鎮化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江蘇省城鎮化率對來自流通產業規模、流通企業規模、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流通企業經營狀況、流通業人均年銷售額、流通業人均年末固定投資額、城鎮人均總收入的貢獻度分別為13.37%、15%、5%、4%、2%、1%、10%,特別是流通企業規模、流通產業規模、城鎮人均總收入無論在影響程度還是影響時效方面都比其他因素更深遠,說明流通規模與收入是影響城鎮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4.通過區域比較可以發現,規模因素是蘇南、蘇中、蘇北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最重要動力,對于流通業較為發達的蘇南地區,因其經濟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各項因素對城鎮化的貢獻程度也較高,尤其是蘇南地區的人均流通業固定投資額指標較蘇中、蘇北地區更具有顯著性,這體現了蘇南“就地城鎮化”的模式;蘇南流通業的發展體現在將園區建設與城鎮建設的有機結合上,通過不斷投資,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市區集中、住宅向城鎮集中”,從而加速了產業、資金、人才與能量的集聚,這一點較好地體現了其地域上的比較優勢[21];蘇中地區相比蘇南地區各項影響因素的程度較低,但是相比蘇北地區其規模優勢仍然很明顯,南京流通業特有的規模優勢與省會優勢使其對安徽省及上海市有較大的輻射能力,加快了城鎮化建設速度;蘇北地區相對落后,工業化進程相對緩慢,流通業環境不完善,農村流通基礎設施不健全,政府重視程度不高,無規模優勢,居民消費觀念淡薄,業態革新不足,大量的勞動、資本流向蘇南和蘇中地區,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本地城鎮化的加速。
(二)對策
根據以上結論,為了加大流通業對城鎮化的推動作用,政府與流通企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繼續擴大流通業規模。流通業規模的增加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擴大內需特別是刺激消費需求的持久動力與根本途徑,流通業規模的不斷增加可細化服務加工、擴充商業網點、加快技術創新、鼓勵業態革新、促進產業聚集。
2.提升流通企業的競爭力。流通企業數量的多少、競爭力的高低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密不可分,應徹底改變傳統“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22],加強流通人才的培訓與引進,在企業內部實行“降成本、提效率”的制度,縮短企業供應鏈,實現規模優勢,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
3.積極發揮流通業促消費的功能。流通業的良好發展與消費升級、擴大內需戰略密不可分,流通業與消費終端環環相扣,可以通過傳播信息、提升質量、改善環境直接影響產品的豐富程度,刺激購買動機,改善消費結構[23],而消費結構升級正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4.改善流通經營狀況。流通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依據城鎮消費者的特點構建新城鎮現代零售商業網點體系,依托信息化技術實現零售企業線下線上融合運行模式,提升消費者體驗,培育顧客忠誠。基于集約化發展大數據平臺,改善經營決策,增強供應鏈整合效率。
5.完善流通業內部結構。發展多種新型的商業業態與形式,以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商業,城鎮化進程要求流通業發展思路從“以商品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本”,重視服務的人文化,把握消費者的異質性,準確適時推出滿足市場需要的商品品種、類型,極大滿足城鎮化進程中對商品的各種需求。
6.增加流通業投資。我國流通業發展存在著區域不均衡、市場飽和度不高等問題,在當前新一輪城鎮化建設的機遇下,流通企業應積極關注產業發展態勢,向綠色商機、供應鏈上游延伸投資。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管理技術及電子商務發展熱潮,走連鎖經營、虛實結合、線上線下共同發展之路,把握城鎮化商機[24-25]。
7.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費的決定因素,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預期的不確定性、消費環境的不完善等是制約流通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完善就業補貼政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收益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健全農業用工信息機制,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
參考文獻:
[1]課題組.現代流通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以浙江省為例[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3):5-11.
[2]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47.
[3]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經濟學和超邊際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0-19.
[4]王水平.基于城鎮化視角的中國流通產業發展空間研究[J].財貿研究,2012(6):29-34.
[5]晏維龍.中國城市化對流通業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06(3):55-59.
[6]朱發倉,蘇為華.城市化水平對流通業發展影響的Panel Data證據[J].財貿經濟,2007(2):120-125.
[7]王德章.流通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7(10):98-102.
[8]陳平.我國流通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進程關系的實證研究[J].時代經貿,2008(109):49-51.
[9]王春宇.流通業對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9(1):109-113.
[10]陳阿興.“無徽不成鎮”的現代啟示——兼論流通業發展與城鎮化質量提升[J].財貿研究,2015(6):1-4
[11]趙文麗.城市化與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動態計量分析——以長江三角洲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08.
[12]曹靜.中國城市化與流通產業關系的定量分析[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1(2):13-17.
[13]從穎睿.流通業發展與城鎮化——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4(7):31-38.
[14方聰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我國流通體系的調整與優化[D].廈門:廈門大學,2014.
[15]熊曦,柳思維.商貿流通業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水平測度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5(8):71-75.
[16]丁寧.流通業在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門檻效應[J].財貿經濟,2016(4):149-161.
[17]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67-314.
[18]ARELLANO,BOND.Some tests of specis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1(2):278-297.
[19]陳強.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9-183.
[20]趙霞.我國流通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的產業關聯分析與動態比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11):5-14.
[21]宗穎.江蘇省流通業競爭力評價研究——基于13個地級市層面的分析[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2):7-11.
[22]張連剛.流通產業定位研究進展及趨勢[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3):11-16.
[23]丹寶坤,劉繼兵.商貿流通業調整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作用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1-13.
[24]李爽.新型城鎮化下城市商貿流通企業的發展路徑調整[J].商業經濟研究,2016(2):87-89.
[25]徐從才.流通理論研究的比較綜合與創新[J].財貿經濟,2006(4):27-96.
責任編輯:方程
Analysis of Impact Mechanism and Factor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on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Dynamic Panel Data GMM——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Example
WANG Shi-jin and SI Zeng-chuo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Circulation industry has the closest relat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new type of circulation;and this industry can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of employment,lea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other industries,and has the close relation with citizens’consumption and daily-life.Urbanization can provi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with better spatial basis;and circulation industry provides urbanization with guarantee.Such factors as the scal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per capita sale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and so 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having impacts on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The result of analysis o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s from 2000 to 2014 shows that,though there are slight differences among South,Central and North Jiangsu,there is stable equilibrium 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of the overall Jiangsu provinces and the thirty cities in this provinces;and there is not the problem of spurious regression.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increase the scal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stimulating consumption,perfec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is industry,an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is industry.
circulation industry;new type of urbanization;industry scale;per capita gross income
F713
A
1007-8266(2017)06-0008-09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7.06.002
王世進,司增綽.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機理與因素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7(6):8-16.
2017-03-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碳排放峰值約束下區域協同減排的調控政策研究”(16BGL140);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城鎮化與區域碳減排協調發展的評價及減排路徑研究”(2015537);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城鎮化與區域碳減排的協同發展研究”(15EYC003)
王世進(1980—),男,河北省衡水市人,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業與城鎮化;司增綽(1973—),男,江蘇省徐州市人,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流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