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結束的英國大選統計結果顯示,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領導的保守黨未能如愿獲得絕對多數席位,“懸浮議會”已成定局。這一結果表明,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迷局之中。
議會懸浮,執政黨的決策力、執行力也很難“落地”。保守黨將不得不通過與其他政黨的合作來維持自己的執政地位。這意味著艱難的人事與政策磨合、協調,注定了執政黨的弱勢,甚至最終會因談不攏而再次舉行大選。英國的諸多急需確定的內政外交議題,包括預期就要開始的脫歐談判都將被擱置,連脫歐這條路能否走到頭也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特雷莎·梅突然“發起”選舉是在四月,她原本期望能利用脫歐凝聚的人氣,擴大議會多數席位的優勢,在與歐盟談判中獲得強有力授權,實現“硬脫歐”目標,為脫歐之后的英國確定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總而言之,梅就是想讓自己和保守黨政府成為一個有號召力、決策力和執行力的領導者。目前,特雷莎·梅已明確表示,將與支持脫歐的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商議組建聯合政府,但雙方能否很快達成合作仍是未知數。
特雷莎·梅錯在哪里?是因為保守黨的內政外交政策未能爭取到足夠的民意支持,還是三個月內發生的三起恐怖襲擊事件讓人們對其反恐措施更加擔心?這些看來只是表面現象。
特雷莎·梅和她的保守黨希望借脫歐來實現執政的強勢,以促使國家的團結穩定和民意的全面支持,是低估了英國面對的挑戰,也是錯判了時代。
脫歐本身不是一個方向明確的選擇,它反而打亂了英國的政治經濟發展計劃。脫歐公投給了梅上臺的機會,但這場公投并非意味著英國人對國家下一步該走什么路有更加清醒的認識,事實可能恰恰相反。說輕一點,它像是在迷宮之中先試試哪個出口能走得出去的碰運氣;說重一點,這是在對歐洲一體化前景的迷惘不安中,在無法擺脫舊夢纏繞而又做不成新夢的輾轉反側中,在舊身份漸失而又找不到歸屬感的極度焦慮中做出的選擇。它是在押一個賭注。
英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引領國家前行。但今天的英國早就不是丘吉爾時代的英國,即使撒切爾登上今天的英國政壇,她也不會比特雷莎·梅更強勢。保守黨前領導人卡梅倫原本想借脫歐公投凝聚人氣,豪賭一把,但在民意分裂的情況下,非但沒有賭贏,反而加深了對決的鴻溝。這決定了要搞“硬脫歐”的梅和她的政府必然也是弱勢的,不可能重新彌合民意而帶來執政黨的強勢回歸。
英國已經陷入了一個弱勢的迷惘時代。二戰以后英國就淪為西方的二流國家,新興國家近年的強勢崛起進一步縮小了英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在大潮流中“浮萍”般的隨波逐流感讓它難受,脫歐成了一種掙扎,但民意分裂嚴重,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共識失去了基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脫歐解決不了英國的問題,下注之后,人們開始盤點本錢。
對于英國大選的結果,大多西方媒體都有震驚之感。這種震驚多少也反映了那些媒體的糊涂。英國報紙借用“命懸一線”“前途未卜”來表達內心的不安,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相關報道的標題用了“地震”這個詞。畢竟,在今天“西方”這個共同基金中,英國還是一只“重倉股”。英國的焦慮和困惑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整個西方正在失去方向感。▲
環球時報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