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宏思
河池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摘要】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樹立文化自信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結合實例,以大學生為主體,以文化為視角,從弘揚先進文化、傳統文化、網絡文化、校園文化四個方面提出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思想認同、目標認同的方法和策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認同感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校“黨的十八大精神研究”專項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DSBD13YB036)的研究成果。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時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的重要養分是文化。高等學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弘揚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關鍵就在于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使大學生在行動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
文化是社會的靈魂,價值觀是文化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弘揚先進文化,是我們黨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具體要求。在當代中國,弘揚先進文化,對于高等學校的要求,就是以黨的思想為指導,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先進文化影響人,塑造人,這是我們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的價值要求。在文化多樣化不斷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弘揚先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高校要創新形式,推進先進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讓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學術話語體系,不斷提高文化的軟實力。高校要通過互派留學生等形式,通過文化交流等渠道,鼓勵中華文化走出去,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宣傳優秀的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不斷提高先進文化的影響力。高校要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引領正確方向,教育大學生關心國家,關心社會,關心學校,學會學習,學會實踐,學會做人,自覺擔當國家社會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在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中體現自身價值,成就人生理想。
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把握其精神實質,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教材。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可以激發大學生愛國愛校愛家的情感,對豐富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準則,就是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和概括。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和繼承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挖掘豐富的中華文化精髓和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傳統文化豐富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我們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通過傳統道德文化熏陶,潤澤心靈,豐富涵養,啟迪智慧,促進和諧,構建大學生共同成長成才的思想基礎,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增添更多精神動力。
繼承和發揚紅色文化,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高校要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讓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歷史,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的艱辛實踐,深刻領會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繼承革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時刻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通過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烈士陵園,利用重大紀念日開展紀念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情感認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在革命道德中吸取養分,才能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襲。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凝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養浩然正氣,樹時代新風。
傳承好家庭文化,培養良好的家風。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良好的家風包含思想、品德、情感、禮儀等重要的內涵。家庭是個人成長最基礎的環境,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父母的思想和行為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示范作用,家風對大學生個人健康成長、品德作風的塑造有很大的影響。大學生如果受到不良家風家教的影響,缺少家庭的關愛,就容易產生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很多問題學生都受到過不良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良好的家風可以涵養個人優秀品德。我國古代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有眾多先進家風的典型事例,都是我們培養良好家風的生動素材和有益養分。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把校園文化和家風培育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帶動良好的社會風氣,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引向深入。
三、凈化校園網絡文化,唱響時代主旋律,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認同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和平臺,利用網絡學習和交流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方式。網絡文化對思想、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正逐漸改變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心理狀態,對大學生帶來信仰缺失、道德錯位、思想混亂等負面影響。高校要不斷強化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堅持正確的宣傳導向,大力推進高校校園網絡建設工程,運用好校園網絡新媒體,發展積極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網絡文化,幫助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養成文明上網的習慣。積極探索網絡教育新形式,利用技術優勢,建立起功能強大的校園網絡,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發揮網絡教育的獨特作用,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實際,開辦網上黨校、紅色網站、思政課堂、網絡課程等,開發功能多樣的網絡教育,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增強網絡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用健康的主流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凈化網絡空間,引導學生輿論,清除錯誤思想,增強大學生網絡自律意識,堅決抵制低俗之風,打擊網絡暴力,杜絕黑客行為,批判網絡謠言。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推進網絡文化健康發展,凈化學生思想,觸及學生靈魂。堅決抵制不良思想和錯誤言論的侵蝕,在思想上、行動上樹立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不斷鞏固網上社會主義思想陣地,努力營造健康和諧網絡文化環境。
四、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全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認同
大學校園既是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重要場所,又是大學生價值觀實踐的關鍵領域。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解決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需要確立的成才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的一項重要職責。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利用校內資源,突出特色,豐富內涵,營造氛圍,把辦學傳統、學校精神、校訓校歌、景觀文化、宿舍文化、美化綠化等校園文化建設與校風學風的培育相結合,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開展校地合作,共同培養人才,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和熏陶。這是當前許多高校提升文化教育功能,凝練辦學特色的重要舉措。如近年來河池學院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力打造優質校園文化。在藝術表演方面,以學生社團“劉三姐大學生藝術團”為平臺,挖掘宜州地方的劉三姐歌謠、彩調劇等文化元素,融入大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中,組織學生成功排演大型彩調劇《劉三姐》,在連續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取得良好聲譽。在文學創作方面,營造寬松的文學創作環境,整合全校從事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研究力量,以文藝寫作人才培養研究、廣西當代作家群研究、紅水河民族民間文化研究為研究方向,以“文學創作人才培養基地”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支撐,以“南樓丹霞文學社”為主體的大學生文學創作活動為載體,開展文學文化研究。在濃厚的寫作環境的熏陶下,培養了一批在區內外享有盛譽的作家,被業界稱為“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在傳統體育項目上,以“河池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與開發訓練基地”為依托,挖掘桂西北少數民族舞龍舞獅、獨竹漂、板鞋競技等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其中“獨竹漂”項目在全國全區性比賽多次取得第一名的佳績。在地方合作方面,加強與地方文化資源的銜接與合作,設立“河池長壽養生旅游學院”,在促進校地結合,共同培養人才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實踐證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廣泛深入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高等學校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開展多種形式、內涵豐富、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大餐。如社團活動、志愿服務、文體活動、社會調查、文化講壇、校園微電影等,可以吸引眾多大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傳承文化過程中開闊視野,發展個性,鍛煉能力,實現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2017-02-27.
[4]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沈壯海.文化自信之核是價值觀自信[J].求是,2014(18).
[6]黃蓉生,胡建軍.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