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門頭溝爨底下、密云古北水鎮、平谷玻璃棧道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短短幾年間,京郊旅游的熱點頻繁更換。
盡管這些被賦予了不同主題的旅游景區名稱不同,但相同的是,其在京城旅游消費者中維持的熱度多則兩三年,少則一兩年,之后便被新涌現的熱點所取代,甚至還有曾經輝煌的經營者在風光過后陷入經營窘境,比如開發經營爨底下的京坤集團。
實際上,伴隨著京郊旅游業態的迭代翻新,市民的旅游消費方式也快速升級,從最初的游覽風景,到后來的觀光采摘,再到時下的休閑體驗,京郊旅游憑借人文生態資源坐地收錢的好光景早已一去不返。
在人們對消費升級更為挑剔的背景下,謀劃一個區域的旅游經濟發展,京郊的旅游資源大區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箭已在弦上
市區的快節奏與京郊的田園牧歌充滿了鮮明對比,“在工作之外尋求一個放松的空間”,京效旅游就是在這一最簡單直接的需求刺激下快速崛起。
事實上,除去長城、十三陵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景觀,面對著首都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京郊各地利用自身的山水生態資源招商引資,吸引到了大量的投資者涌入,而市場的反應也有力地回應了這些投資者,古村落、房車營地、水鎮等,京郊但凡涌現一個新興的旅游方式或業態,都會在北京旅游市場激起一片漣漪。
全域旅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盛行于京郊各區,區域的旅游主導者們希望,進一步利用好某個點上的眼球效應,在讓更多的游客引進來的同時,還要留得住、有消費。
但短暫的喧囂過后,京郊區域的旅游部門卻發現事與愿違,一兩個景區的興起雖然提振了區域旅游人氣,而對全域旅游的帶動作用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距離市區較近的爨底下,在前些年火熱之時,臨近村落的一些蹦蹦戲等傳統文化也曾復興,但記者在走訪臨近的柏峪、雙石頭等村時,當地村民直言,近些年爨底下的火熱確實讓村里增加了不少游客,但除了順道觀光之外,很少有人花錢看戲消費。就連距離爨底下較遠的黃草梁村,也由以前的無人問津變成了旅游熱點,但去那的大多是喜愛登山的“驢友”。
而距離市區較遠的古北水鎮亦是如此,密云旅游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臨近水鎮的霧靈山谷雖然多了一些觀光的人群,但大多是走馬觀花的順路觀光客,真正的消費幾乎沒有,而境內的云蒙山、水庫等密云傳統景區,古北水鎮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可否認,在傳統旅游景區普遍面臨經濟壓力的同時,爨底下、古北水鎮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景區,卻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確實也給京郊各地帶來了重要啟示:同樣的一片山水,在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時代內涵之后,資源價值得到了重塑,經濟效益更是得以數倍躍升。
實際上,這種發展態勢對于京郊各區而言,整合區域旅游資源、重塑資源價值,已然是箭在弦上。
近幾年時間,一些不甘落伍的區域已經成立了區域性旅游資源整合平臺,探討區域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比如,密云組建了大美密云旅游公司,整合運營轄區云蒙山、民俗旅游等資源;門頭溝設立區級旅游公司,逐步注入靈山、爨底下等優質旅游資產進行整體運營開發;平谷成立區級旅游公司,謀劃全域旅游資源開發等。
不只如此,一些嗅覺敏銳的資本也已經悄然進入。比如北京文化中心建設基金聯合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了規模達一百億的京西旅游發展基金,致力于對京西旅游資源的再投資。
出路在哪里
有了重塑資源價值的認識,組建了區域性的旅游公司,社會資本也虎視眈眈,似乎已經萬事俱備,但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從資源產品角度來說,除了昌平、延慶等地的明文化遺跡之外,京郊各地旅游資源相近,大多以人文山水聞名,但以一個區域作比較,各區之間沒有形成比較鮮明的特色差異。
從資源開發角度來說,人文山水資源的開發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同樣存在著同質化問題,若是對山水或某一種文化有興趣,實際上去一個景區就足夠了。
曾經參與京西旅游基金項目的一位投資人告訴記者,目前的京郊各區旅游因人文山水聞名,卻又被人文山水所困,缺少一條能夠從戰略層面串聯起區域內各個旅游資源的主線,不僅各區之間的旅游資源同質化,而且一個區域內的景區之間也存在著惡性競爭。
實際上,京郊各區之間均不乏能夠涵蓋全區旅游資源的一條主線,比如門頭溝的古村古寺、延慶的長城、密云的山水、懷柔的民俗等,只不過一方面在區域性旅游平臺成立之前,大多區域內的旅游資源缺乏真正全區層面的整合,另一方面在一個新的旅游概念或者模式出現之后,區域間跟風模仿、搭便車的現象普遍存在。
比如,房山在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地質公園之后,“世界惟一一個位于國家首都的地質公園”概念剛剛打出去幾年時間,延慶便成為北京第二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地質公園。
其實,一個區域的特色標簽都歷經了多年積淀,很難通過一個名頭或者招牌實現異地復制。像密云的古北水鎮,事實上打的還是山水密云的牌,如果改成文化小鎮,或者長城小鎮,可能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功。同樣,爨底下當年的成功也是如此。
倘若各區之間能夠將這些賺人眼球的景區內涵上升到全區戰略層面,以此布局全區的旅游發展,形成同樣內涵但風格各異的特色旅游產品,不僅能借勢對外強化區域旅游特色,應該還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除了以一條主線串聯整合區域旅游資源之外,由誰來經營,其實也是擺在各區旅游主管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全國投資了多家特殊資產經營公司的北京某知名PE公司董事長告訴記者,通過調查,像北京這些大城市的郊區,擁有著上百家3A、4A級景區,這些景區在大城市的盛名之下,大多卻沒有創造出相應的經濟收入,問題往往不是出在景區的吸引力上,而是景區的運營者大多來自政府或者村集體,與專業的運營團隊相比,還缺乏敏銳的市場意識和反應能力。
“我們投資的一家湖南旅游運營公司,從受托經營一個縣的虧損旅游景區起步,短短幾年間,受托經營的景區已經達到了近20家,并且無一虧損,經營的收益分成不僅填補了景區原有的虧損,而且這家公司自身的年利潤也達到了數千萬元。”上述PE公司董事長說,這對于京郊各區也極具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