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思琪++宋洋++陶斌鵬++李勁松
摘 要:實踐表明,創新聯盟的成功率卻很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為知識共享的效果,聯盟內部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知識共享機制來保障知識共享的有效進行。創新聯盟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并不像資金從一個賬戶打到另一個賬戶那樣簡單,知識共享機制是知識轉移過程中知識提供者與知識接受者的結合方式及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適當的知識共享機制才是知識得以順利轉移的保證。因此,本文嘗試著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識共享機制。
關鍵詞:創新聯盟 影響因素 知識共享機制
1、國內外研究現狀
1.1開放式創新與開放創新聯盟
1.1.1開放式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網絡
Chesbrough首次提出開放式創新,即有目的地利用知識流入和流出加速內部創新,通過內部和外部渠道市場化實現創新價值,并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由外向內(outside-in)和由內向外(inside-out)。此后,很多學者都參與到開放式創新研究中,不知不覺,開放式創新已成為創新管理的熱門議題之一。不可否認,網絡與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有許多共同之處,
Vanhaverbeke指出組織間關系和網絡是開放式創新的關鍵維度之一。不僅如此,學者們還對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網絡形式進行了研究,如開放式社區、創新社群等。學者們主要從網絡情景、價值網絡等方面對開放式創新網絡進行了論述。
1.1.2開放創新聯盟
戰略聯盟最早由美國DEC公司總裁J.Hopland和管理學家R.Nagel提出。隨著戰略聯盟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關注,其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具體如表1所示。開放創新聯盟是企業戰略聯盟的一種,同時發生在橫向產業鏈和縱向產業鏈中,是一種開放式創新組織關系,也是一種新的多企業合作范式。學者Han等人在研究中首次使用了OIAs這一術語,分析了OIAs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分別從交易費用經濟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解釋了OIAs形成機理。他們認為OIAs是由不同背景企業和非營利性組織組成的一個動態復雜適應性系統,可以促進知識探索和知識開發利用,對環境變化可以做出迅速反應。同時,OIAs獨特的結構組合所產生的橫向和縱向整合形成了一個能力強大的組織形式,有利于促進組織間有效學習,形成創新必需的資源池。OIAs的主要目標和價值驅動力是從整體上增加市場需求,而不是增加單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
2、創新聯盟知識共享過程分析
2.1創新聯盟合作各階段的知識共享
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貫穿于創新聯盟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包括創新聯盟形成階段的知識產權談判、運行階段投入知識產權的共享、階段性創新成果的共享以及結束階段知識創新成果的交接和轉移,而創新聯盟的優勢恰恰在于利用合作伙伴之間的知識交流和知識共享來加快知識轉移和創新速度、減少創新風險、提高創新成果價值。但是不管創新目標的組織模式具體如何,創新活動開發流程和階段都基本不變。為了清晰陳述創新聯盟合作過程中的知識共享成果,本研究依據產品創新的一般流程(如圖1),將不同知識分配到創新聯盟各個階段中去。
3、知識服務產業的知識共享機制
知識服務產業共享各類知識資源,對提高人員的知識水平、發揮知識的價值、推動知識服務產業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知識服務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實現知識服務產業的知識共享。基于充分認識知識服務產業各種知識資源,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知識共享機制。
3.1共享環境
共享環境奠定了知識服務產業實現知識共享的基礎,我們擬從技術、文化方面進行分析。
3.1.1技術環境
技術系統是知識服務產業知識協同共享得以實現的支撐條件,包括協同環境、知識門戶、在線知識庫、個人信息交互、Web會議系統、分類技術、專業指引工具、知識編碼、知識地圖等。另外,知識協同共享技術對于知識服務產業而言,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撐也不能少。由于知識服務產業成員進行知識共享時,傳遞知識多是由異地的產業成員基于網絡來實現的,因此產業的網絡技術支撐是必須的,知識協同共享必須建設網絡平臺,網絡平臺構建的主要任務是知識協同共享門戶[1]。
3.1.2文化環境
關于企業知識管理模式,根據西方知識管理理論,它們的差別的根本原因是工作流程、企業文化的差別[2]。作為知識管理核心環節的知識共享,其效率、效益受文化的影響很大。其影響主要表現在知識共享的收益、價值與信任程度成正比[3]。知識服務產業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完善的軟、硬件設施及系統是知識共享環境的基礎條件,以知識共享為導向的產業成員認同的企業文化,也是知識共享環境的重要條件,產業成員自身的綜合能力通過知識共享來不斷豐富和提高。以誠信、創新、和諧為核心, 建設以信譽至上、誠實經營、精誠協作、鼓勵創新、和諧共處、開放共贏為特點的產業文化, 倡導產業成員間的誠信原則,倡導共享可以共享的知識。
3.2知識協同
對知識服務產業知識共享來說,協同的作用很重要。由于空間、地域、利益、人文環境的影響,增加了知識服務產業成員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知識共享的共享難度;還有對于知識服務產業成員需求的泛在性與能力及所掌握知識的有限性差異也影響到知識共享。知識協同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可以克服以上的影響或差異,促進產業成員共享個體知識,使知識增值在知識創新中實現[4]。在知識共享過程中知識協同有以下表現:(1)知識的外化,知識服務產業成員進行系統的整理并憑借一定的媒介將各自難以規范化表達的隱性知識,表達得曉暢易懂。知識協同為知識共享創造了條件———促使隱性知識顯性化。(2)知識的綜合,顯性知識基于協同產生出來,經過分類、加工又蛻變成為產業成員所用的新的顯性知識。顯、隱性知識互為轉化的過程,即知識服務產業成員間知識協同共享的過程,知識在協同轉化中實現了共享、創新[5]。
3.3共享平臺
知識服務產業知識共享平臺(即知識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知識的學習、轉移、共享和創造等[6]。
3.3.1學習
知識服務產業成員要得到新技術、新知識就必須經過學習知識這個過程。轉移、共享和創造知識都是建立在知識學習基礎之上的,所以說它在知識共享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良好的學習機制,能促進產業成員搜索知識源,產生知識交互,完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存量,增強知識共享實力。產業成員對學習的重要性要認識到位,要有目標,有平臺,有氛圍,積極創造條件。建設知識交互在線學習平臺,必須結合知識服務產業成員的工作性質、特點。學習功能包括在線自測、培訓、討論等,能夠實現一站式服務,使產業成員能借此及時、系統、全面掌握各種前沿新知識,助力產業成員知識共享水平的提高。
3.3.2共享
共享知識,是指在知識服務產業成員彼此分享其顯性、隱性知識的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成員個體知識完成向產業集體知識的轉化[7]。產業成員知識共享的合作過程,與知識共享過程是同時發生的。產業成員知識共享不但使成員個體的知識服務能力無比強大,也提升了產業成員整體服務水平。所以,知識服務產業要建立知識共享機制,實現知識共享。
參考文獻
[1]熊回香等.基于Web3.0的虛擬團隊知識共享平臺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09(12): 1770-1775.
[2] Donoghue LP,Harris JG. Weitzman B 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Create Value[J].Outlook Magazine, Andersen Consulting,1999 (1) .
[3]彭駿.出版社知識共享機制的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06.
[4]胡昌平.知識管理活動創新性研究之協同知識管理[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3):95-97.
[5]施宏偉.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的協同過程與功能結構[J].情報雜志,2008(1):21-23.
[6]楊斌,王學東.基于社會網絡嵌入性視角的虛擬團隊中知識共享過程研究[J].情報科學,2009(12):1765-1769.
[7]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Strategicl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 ( Special- Issue) : 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