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恒貴++周瓊芳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的質量。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勝任能力框架,最后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下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保障機制等路徑。
關鍵詞: 一帶一路 國際化會計 培養路徑
一、引言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帶一路”建設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作為支持互聯互通的基礎要素,必須發揮“會計基礎設施”的作用。“一帶一路”建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的質量。人才能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因而人才培養在“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培養優秀的財務人才以促進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我國高校培養更多的國際化會計人才。
二、我國高校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現狀
據統計,目前中國有將近40%的高校辦有會計專業,會計專業的在校本科生占所有在校本科生的10%左右,就業良好。全國高校會計專業的國際化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舉辦ACCA班、CIMA班、CGA班和中外合作辦學,已有50多所院校辦有ACCA、CIMA或者CGA班。但是高校現有國際化會計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現實需要,特別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中國企業乘風破浪走向全球市場化之際,如何更好地、更多地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國際化專業會計人才,這是擺在“一帶一路”沿線企業、教育機構、會計行業監管機構和行業組織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勝任能力框架
對于會計職業勝任能力培養,陳麗花和趙曙明(2007)從我國高校會計教育中培養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能力培養方面提出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對于在校學生的培養很有幫助。
但是“一帶一路”戰略要求國際化會計人才從“核算型”向“決策型”轉變,從“技術型”向“通識型”轉變,因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計人才的勝任能力強調決策能力、通識能力的培養。其框架見圖1。
圖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勝任能力框架圖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化會計人才勝任能力框架包括:頭部是決策管理能力,主要學習管理學、公司戰略、決策控制等課程;左翼是溝通交流能力,即嫻熟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主要學習外語、人際關系、商務談判等人文課程;右翼是信息分析能力,主要開展統計學、經濟學、金融學、計算機、信息化等課程;軀干指核心專業能力要強大,包括會計學、審計學、財務學、稅務等;兩足是指法律運用能力和實踐拓展能力,一要深刻了解當地的財經法規、政策以及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等規定,立足于法律,二是實踐素質拓展,開展財會競賽、案例分析,有條件地參與跨國游學、實習。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課程體系創新
一是打造跨學科的課程體系。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高等學校必須拆除各學科間教育的壁壘,設置跨學科的課程體系,構建多學科的教育機制,通過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開設輔修課程體系,利用網絡Blackboard教學平臺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二是構建學貫中西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發揮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優勢,設計了“中華文化與歷史傳承”、“東西方文明碰撞與交流”、“自然科學與技術”等五個知識模塊,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具備對不同文化的鑒賞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方式改革
構建學歷教育與國際資格認證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將本科教學與國際權威認證相結合,引進高端國際認證資格認證課程,使學生在校期間即可通過相關資格考試,從而為學生提高專業能力、積累就業資本創造條件。目前,該校以會計學ACCA(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商務英語CIMA(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金融學CFA(美國注冊金融分析師)等3個方向教改班為引領,讓學生考取國際職業資格認證以滿足國際市場對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精神等多元化需求,強化從知識到能力的培養,打造適應國際需要的精英人才,受到了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好評。
(三)勝任能力提升體系
一是開展競賽教育。鼓勵學生參與有關機構和企業組織會計案例分析大賽、CIMA商業精英挑戰、審計、稅務大賽等,讓學生感受企業的真實情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能力,提升勝任能力。二是開展海外游學項目。高年級學生開展沿線國家高校的訪問、企業參觀、調研等,開闊國際視野、豐富人生經歷、塑造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三是加強沿線國家、企業對會計核算等的交流與學習。
五、“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化會計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一)組建“一帶一路”中國高校會計聯盟
在教育部、財政部領導下組建“一帶一路”中國高校會計聯盟。會計聯盟的職責是收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財稅法規、會計準則、審計準則以及稅收制度,實行會計基礎資源共享,同時共享研究成果,擴大會計交流與合作,會計基礎實施的互聯互通。
(二)組建“跨學科、開放式”的教研團隊
各高校打通學科界線,組建“跨學科、開放式”的教研團隊。吸收人文、外語、法律、計算機等專業教師參與,同時引入財會實務界人士參與,做好科研、教學及課程開發。
(三)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化會計人才的協同培養機制
在推進監管機構、行業組織、高等學校和沿線企業之間進行產教深度融合創新,探索國際化專業會計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和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紅云,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3(10)
[2]楊寶、李春華,服務“一帶一路”的高端財會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6)
[3]文君、蔣先玲,用系統思維創新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國際商務(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5)
作者簡介
石恒貴,(1976-),四川遂寧人,漢,重慶理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審計理論與實務。
周瓊芳(1967-),重慶人,漢,重慶理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基金項目
重慶理工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重慶兩帶一路戰略節點與我校財會學科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與實踐,批準號:2014YB22)和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下的MPAcc案例庫建設研究,批準號:yjg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