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達木尼
摘 要:“激勵-發現”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法”。學生智力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是布魯納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魯納認為,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幼兒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伴隨科技的進步,人類文明進程的推進,幼兒在園內所接受的知識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智力。他強調新時代應當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過教育促進人的智力發展,提高人的素質。他甚至還把這樣的教育目的,同國家、民族的安危和發展聯系起來,他認為兒童智力的充分的發揮,能使國家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還依據了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的教育理論。幼兒的心理發展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陳鶴琴先生認為,對于幼兒而言,好奇心總是好的,而且,小孩子還有好動心,幼兒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幼兒的行動完全為沖動與感覺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驅使的幼兒,與新異境地接觸愈多,則知識愈廣;小孩子也是喜歡成就感,他們不僅喜歡動作,更喜歡動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歡稱贊,他們喜歡“聽好話”,恰到好處的表揚和鼓勵能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勇氣。另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鼓勵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因此,“激勵-發現”模式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育規律,符合跨世紀教育的目標和現代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幼兒教育 模式
1、“激勵-發現”模式的內涵
“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旨在改變幼兒科學教育中,“呈現-注入”式的活動程式,兩者的區別在于“呈現-注入”式教學方法是把每一門學科肢解成相互沒有關聯的知識點來教授,“激勵-發現”則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環環相扣,調動學生去探求與某一知識相關聯的其他知識,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結論和規律,最終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初步的體系性意識。既然“激勵-發現”相比傳統教學,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那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激勵-發現”模式的核心內容,因為,對于幼兒而言,好奇心意味著被吸引,意味著有興趣,這是讓幼兒腦子動起來的強大動力。教師從幼兒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設置疑問情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必須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地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途徑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發出來的課堂上,孩子們才能主動地動腦、動手和動口,成為真正的探索者,并快樂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驚奇地發現科學現象,自主地建構起屬于幼兒的科學認識體系,初步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積極有效的思維訓練。因此,“激勵-發現”是依據幼兒時期的心理特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策略,“激勵-發現”之“發現”,并不是要求幼兒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是讓他們通過主動探究親自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激勵-發現”順應幼兒好動心的需要,給幼兒充分的機會和適當的刺激,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從無知無能發展到有知有能。“激勵-發現”之“激勵”是為了滿足他們喜歡稱贊的特點,用積極的鼓勵調動和保持幼兒的興趣。興趣可以振奮幼兒的智力,激發探索的積極性,產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強,自信心愈強,愈易產生探究沖動。
2、“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程序“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過程一般有六個步驟。
2.1積累經驗,準備充分
可讓幼兒共同參與相關內容的直覺性的經驗積累或物質材料的準備過程。如在活動室設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動物、小昆蟲等,讓幼兒觀察、觸摸,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另一方面,教師備教材、備幼兒,為活動奠定一個科學的,符合認知規律的物質和心理基礎。例如,在《袋子為什么會爆炸》活動中,教師應為每組的孩子都準備小石塊、磚塊、積木、可樂瓶、氣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蠟燭、玻璃杯等材料,孩子們有了很大的選擇余地。
2.2設置情境,激發情緒
在進入發現過程前,讓幼兒明確探索的目標和方法,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開始時,教師給幼兒許多熟核桃,說:“今天我們一起吃核桃好嗎?”孩子們立即來了精神。緊接著教師提出了問題:“可是老師不知道怎么幫它脫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讓你們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么辦?”“躍躍欲試”的氛圍馬上就彌漫整個課堂。
2.3假設答案,大膽推測
在動手操作前,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大膽地推測各種各樣的可能,記錄假設的答案。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中,幼兒紛紛主動大膽地進行猜想預測:他們想放在門縫里夾、用錘子敲、用腳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墻上摔、磚頭砸等,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認真地記錄在表格上。
2.4鼓勵探索,主動發現
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動尋求發現,教師針對幼兒的不同水平,結合情景進行分類指導。《給核桃弟弟脫衣服》的活動過程中,老師對驗證了自己推測的孩子大加贊賞,鼓勵繼續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還會發現什么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對出現矛盾、猶豫不決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簡單!快要成功了,教師等你的好消息!”激發他繼續進行探索的動力和信心。促進活動中每一個孩子有所思,有所為,有不同層次的探究發現,人人產生成就感。
2.5討論交流,表達新發現
在討論交流時,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的不同探索能力與思維特點,鼓勵幼兒交流,教師應當適時地引導幼兒勇敢地告訴大家自己的發現,欣喜地與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悅,并提示他們,很多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了不起,同時幫助孩子們逐步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有勇氣和信心結合自己的“課題”將探索進行到底。
2.6及時評價,激勵情感
評價,指及時而客觀地肯定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表現出的較強或特別的發現行為與能力,激發幼兒在科學探索過程葆有積極而持久的態度、情緒和情感,并使孩子們對主題活動懷有留念,期待著下次活動的到來,實現科學地可持續性地培養與激勵。
3、“激勵-發現”模式的實踐注意點
在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激勵要巧妙而恰到好處;應設立開放式的彈性授課時間體制,因材施教,為探索興趣意猶未盡的孩子提供時間和空間,繼續他的探索,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動提供平臺;教師還當以同伴的身份引導性地參與孩子的探索,并就個體間的探索能力差異,進行補差性激勵,以促進集體里的每個孩子,在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均能得到提高與發展,此亦謂“激勵—發現”模式的建構原則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