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進銀
摘 要:以往的高中英語聽力教學,只是單純地以注重機械的聽力訓練為主,不僅效率低下,也無法實現對學生聽力能力的全面培養,無法應付高考對學生聽力能力的要求。英語聽力本質上也是一種語言能力,英語聽力不僅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清晰地聽出對話內容并把握聽力材料的大意,也要求學生對于英語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想要提高英語聽力的教學水平,不僅僅要從聽力的基礎知識與技巧入手,也要兼顧學生的聽力能力與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與認知。
關鍵詞:高中英語;提高;聽力技巧
一、應從多聽教學聽力錄音帶入手
教學聽力錄音帶是專家們為英語教學精心準備和篩選出來的規范的學習材料,我們要充分地加以利用。學生在練習時應有意識地聆聽錄音材料中的語音現象,注意同化、弱讀、連續、失去爆破等現象,還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語調、語氣等。也可以選聽適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有趣的材料、故事等。另外精心挑選聽力材料。
二、仔細準備電教媒體
除了合理挑選聽力教學材料外,應充分利用實物和圖片、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視等媒體進行聽力教學,做到形象直觀、生動活潑,有助于學生理解聽力材料。
三、巧妙設計訓練方式
一般來說,聽力教學以精聽為主,泛聽為輔,精泛結合精聽最好是選用教學錄音和有故事情節的短文或科普短文。在第一遍聽新材料的時候,一定要聚精會神,讓自己的思維跟上每一個音節,而且必須要全部聽懂,句句聽懂。如同學習語文一樣,有一本教科書是精讀課本,篇篇要仔細分析,看懂每個詞語、句子。英語的精聽也必須高度集中思想,力圖聽懂每個詞語、句子,捕捉信息。訓練的方法是先把錄音文章聽一遍,通曉大意,然后再重放,一句一句地聽,遇到聽不懂的詞語、句子,就利用錄音機、復讀機的倒放功能,倒了再聽,一遍不行兩遍,甚至三遍,直至聽懂為止。然后再下一句,等到每個句子都聽懂了,再把全文從頭至尾放一遍,的確全聽懂了,精聽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泛聽如同英語泛讀一樣,不求聽懂每個句子,只要聽懂大概意思即可。可選用一些口語教材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使自己多接觸錄音材料,以求熟悉英語發音,擴大知識面。泛聽也就是求量的增加與積累,以達到“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有些語言情景與單詞短語經過反復地,也很自然就慢慢聽懂了,英語聽的能力也自然提高了。
無論是精聽或是泛聽,最好開始都不要看文字材料。精聽應先把錄音內容從頭至尾聽一遍,再把聽不懂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聽。若有些地方實在聽不懂,也應盡量聽清各個音節,然后再翻開書看一看,有些影響理解的生詞可查一下詞典。接著再合上書從頭至尾聽,直到能夠聽懂全部內容為止。通過這樣的聽力訓練,可促使自己提高辨音及聽力理解能力。如果讀過書面材料再去聽錄音,往往就是耳朵在辨音,而是大腦在思索、背誦,如果看著書面材料聽,則往往是自己的默讀,這樣達不到提高聽力的目的,遇到新材料的時候就又會聽不懂。
為了將各種準備工作行之有效地付之教學實踐,筆者以為,可將聽力課的教學分成以下二個步驟:
(一)開始聽之前
1.預猜。在聽錄音材料前,教師有必要先將標題或提示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標題分組討論,猜測該材料所述的大概內容和事情發展的過程及結果,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一種聽錄音前的準備狀態。如果學生通過對標題或提示的猜測能猜出作者要說的話,他就能更好地理解材料。這種猜測是學生根據自己學過的語言知識和思維邏輯對所聽材料進行推測的能力,因此,培養這種能力是聽力前不可或缺的一步。
2.對關鍵詞的點撥與揭示。為了提高聽的準確性,在進行聽力訓練之前,教師可先對那些估計會給學生聽材料造成重大阻礙的關鍵詞作必要的提示,但對那些不影響聽力的生詞不作講解。
3.明確聽的任務。教師可讓學生瀏覽聽力題干,明確聽的任務,使學生“負重”,帶著問題去聽。如果不進行這樣的限制式訓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要盡力去聽懂每個詞,這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不大可能的;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信心。所以,教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帶著預測的“答案”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在比較的過程中提高聽的能力。當學生正確地完成這些提示性的問題后,他(她)會獲得成功的愉悅,進而激發聽的興趣。
(二)開始聽的時候
1.初聽(泛聽)。讓學生帶著問題聽完材料后,從記憶中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聽一篇材料時,不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聽關鍵詞,抓主要線索,辨別并獲取“相關成分”,摒棄“無關成分”。否則,學生將主次不分,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住。這一過程屬于聽力的起始階段,學生可邊聽邊記,記錄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時間等信息,以便應付細節上設點的問題。總之,在這一過程,教師應提醒學生要抓住文章的主線及關鍵詞。
2.理解檢查。學生聽完材料后,教師可用一些簡單的問題設問,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以得到及時的較準確的教學反饋。
3.復聽(精聽)。初聽時,不少學生很有可能會因為較難的材料或較快的語速對聽力材料似懂非懂,不能及時地領悟學過的詞匯,也無法在初聽時達到對文章內容較全面的掌握。因此,教師有必要讓學生復聽文章的細節,重點把握文章所提供的主要線索及事實,并根據文章的體裁、意義回答who/what/how/when/
which/where等問題,力求在泛聽的基礎上,深化對所聽材料的理解。
4.討論回答。通過讓學生兩次對文章的感知以后,教師可讓學生獨立完成訓練題,然后再分組討論答案。討論中,學生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幫助并達成共識。如遇爭論不一的問題,教師可讓學生再聽有關材料的相關內容,直到完全聽懂為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聽說結合。為了說得出,必須聽懂;只有聽懂了,才能接著說,以說促聽,以聽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