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隨平
摘 要: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思考和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形成的。平時所說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思維能力是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隨著新課程改革和中考制度的改革,我們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思維能力;培養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初中生物等冷門課程越來越受到改革的重視,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明確思維目標,提高思維有效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類的思維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根據生物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我們要對生物教材中的已知內容和未知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概括和綜合,引導學生通過概括、抽象、比較、歸類等方法,對生物知識進行探究、梳理、從而解決未知的生物內容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一些有效活動和努力,實現從未知到已知的飛躍和發展,沒有明確的思維目標,學生的一切時間活動都是茫然的,更談不上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確生物教學目標就是學生思維的目標,生物學科的知識點和試題的考查點就是培養思維能力的重點,這種思維模式的培養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和學習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學習方法的培養對學生來說也是受益終身的。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明確思維的目標,激發思維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思維的有效性。
二、創設思維情景,提高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的生物教學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結合我們身邊的動植物進行生物實驗,在發展學生思維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生物課堂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把學生帶到我們所處的生物種群中,實地教學,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是結合我們身邊的動植物進行生物實驗,對學生來說就好比是親身體驗,觸手可及,刺激著學生的感官,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二是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深入細致的觀察,從中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的思維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巧妙設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思維的能力。設置課堂提問的目的是為了啟迪學生思維,問題的設置指導科學研究,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過程都是思維教學過程,因為只有有價值的課堂提問才會激發有效的思維。問題的提出有價值是指:提出的問題要和原有的人事結構有必然的聯系,難易適宜,特別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或者學生苦思冥想、一籌莫展也無從下手解答問題,都不會引起學生的有效思維。
問題的設置要目的明確,問題的提出要把握時機,要面向全體學生,并照顧中下等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的設置難易程度可以“猴子摘桃子”為參考,做到伸手摘不到,跳一跳可以獲得。對學生的回答不僅僅是簡單的評判對錯,而是要讓學生說其然,更要說清其所以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創設思維情景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如何指導學生科學地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所在。在生物教學中,啟發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去思考生物現象及其生物現象的本質、生物實驗現象;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生物教學內容和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正確推理。分析思維方法是把整體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來認識與學習的一種思維方法。
五、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
我們不僅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訓練提高思維品質也是培養學生生物思維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良好的思維品質是指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批判性。如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但要準確,而且要體現出思維的敏銳;所以生物現象的多樣性的分析和掌握要體現思維的靈活性;在學習生物與環境關系時,歸納出適應現象,來體現思維的深刻性;對生物內容中的變異現象體現出思維的獨特性,同時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又善于解決問題,培養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要將思維目標與生物教學目標統籌考慮,構建思維訓練目標體系,形成一個教學目標系統;要處理好思維訓練與傳授生物知識值幾錢的關系,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探索生物思維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