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瓊椰+張淑穎



摘 要:自“十一五”以來,我國提倡“環保、低碳、可持續、和諧”等生態發展目標。杭州城市中“高架橋”這一特殊的構筑物,恰巧是杭州作為低碳城市的一大縮影。本項目主要從杭州高架橋下環境嘈雜、綠化簡易的現狀出發,通過綠化的種植、橋墩橋臂的外觀的改造設計、景觀小品的營造,來實現提高空氣質量、緩解噪聲、美化環境的最終目標。本論文提出的改良方案對杭州市提升城市形象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架;景觀;改良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5.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146-02
一、項目概況
杭州市高架橋下景觀設計突出的問題是形式單一、布局缺乏整體的考慮和個性化設計。通過現場調查與分析,杭州市高架橋下的景觀設計缺少對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融入。對綠化設計、橋墩外觀設計缺乏多樣性,景觀小品設計需要深化并融匯杭州文化底蘊。因此,本項目的研究與設計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是對杭州市提升城市形象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同類項目調研
(一)瀏陽水墨立交橋
長沙開福區“彩妝”扮靚橋墩立柱,原來“蓬頭垢面”的橋墩改頭換面,被繪上一幅幅巨型瀏陽美景圖。巍峨大圍山、九曲瀏陽河等具有標志性的景觀,出現在花炮大道立交橋的橋墩上。花炮大道立交橋的橋墩彩繪畫中遠處是娟秀的高山,近處則是一只小船,蔥綠的柳樹和低矮的草屋,整幅畫有幾分瀏陽老八景之一楓浦漁樵的意境。
(二)廣陵大橋橋墩彩繪
廣陵大橋西側的橋墩下,一幅“L”形的彩繪映入眼簾。墻繪分南北兩部分,主要采用噴漆進行噴繪制作。北面的墻上,波光粼粼的瘦西湖映著五亭橋。左側圖案是東關古渡,畫面上綻放的荷花栩栩如生。南面的墻上,一朵朵瓊花點綴著充滿著現代感的瓊花大廈等建筑物,好一幅新世紀的畫卷。
揚州的揚子江南路古運河大橋下彩繪。與普通彩繪不同,它所采用的3D彩繪能很好的展現其的明暗變換。3D彩繪使用的工具是彩色油漆和噴罐,而普通彩繪使用的是丙烯顏料和畫筆。3D彩繪使用平面透視的原理,營造出虛擬的效果。看上去愈發立體,使得觀賞者得到的體驗感更強。
三、設計方案
(一)項目區域
本項目方案設計區域為杭州高架橋下,以上塘高架與朝暉路交叉段為試點設計區域。
(二)設計分析
1.綠化設計
高架橋綠化范疇主要為:橋面、橋墩及橋蔭的綠化。本項目主要探討的是高架橋下的綠化設計,即橋墩及橋蔭的綠化設計。
橋面綠化和橋墩綠化基本用于城市主要道路及進入市區的必經之路。這些路段大多不方便澆水、汽車排放的廢氣污染大、局部光照條件差,導致植物不能正常生長。而綠化設計不會多占用都市用地,反而能緩解城市地面綠化不足的情況,擴大城市的綠化范圍和覆蓋率。藤蔓類的植物往往生長速度快,短短幾年內就會呈現枝繁葉茂的景象。比如:夏天,爬山虎、常春藤等常綠耐陰植物生長的墻面上比袒露在外的墻面,墻面溫度要低。爬山虎具備吸收大氣污染物、緩解城市“高溫化”的作用。
綠化植物的品種不足。行駛在高架橋上時,每座高架橋顯得格外相似,沒有特色,缺乏設計感。面對品種單一的植物,駕駛員容易產生視覺疲勞,行車安全存在隱患。因此,要增加適合的高架橋綠化的品種,創立本市的綠化植物品種庫,大力發展具有杭州當地特色的品種。除了以上分類設計外,也可以對橋底下進行整體性設計。由于綠化設計涉及到園林植物學科,本項目細化設計需要園林部門與園林植物專業協作設計。
2.涂鴉設計
首先,設計涂鴉的合理色彩體系。我們主要采用了兩種色相配色:類似色相的配色與對比色相的配色。
(1)類似色相的配色。這種配色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一些差異,具有平和、舒緩、沖擊力較弱的效果,我們可以很輕松地使配色得到均衡。例如:黃色系中的檸檬黃和桔黃的配色。但是類似色相的配色也存在缺點。相對來說,類似色相的配色看起來較為單一,略有些單調枯燥,缺少驚喜感。
(2)對比色相的配色。通俗地講,即位于色相環的圓心直徑兩頭(間隔80°-160°左右)的顏色。其中,中差配色的對比效果明顯,不會相互排斥,被群眾接受率更高,使用的也更多。這種配色基本上人們都比較喜歡。
其次,設計涂鴉的圖案。
(1)創意圖案。圖形創意能夠直觀地傳遞信息,通過圖形創意,可以采用節約、安全、創意的環保標語等,將公益融合進現實,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建立美好城市。
(2)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杭州,文化氣息濃厚,文化底蘊深厚。這個城市有著它獨特的城市韻味。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傳統圖案,通過傳統圖案的運用,如水墨畫、山水畫、書法字體(圖1)等,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
(3)交通警示。交通安全意識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具備的。宣傳交通安全,有利于維持交通安全秩序。
(三)成果展現
1.方案一(如圖2、圖3)
杭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我們在進行設計時,可以在橋面和橋墩進行山水畫或書法圖案的繪制。主要采用彩繪的方式,耐刮耐酸雨,單調的高架橋將變得美觀又充滿詩意。
2.方案二(如圖4、圖5)
改造前,高架橋下的景觀設計缺乏地域特色,比較零散,整體性不強。因此,我們的改造方案可以從營造景觀小品著手,綠化植物搭配假山,體量雖小,卻具有較強的造型藝術性和觀賞價值,既點綴了空間,又為整個環境增景添色,使人獲得各種藝術美的享受。
3.方案三(如圖5)
在實地考察中發現,變電箱基本通體白色或銀色,與周邊環境不協調。要讓本次改造體現出杭州這座城市獨特的韻味,變電箱上也可以進行美化。笨重而突兀的變電箱上被繪上山水花鳥畫之后,顯得更加和諧,富有文化內涵。
四、設計小結
本項目從大量資料的翻閱中獲得靈感和啟示。欲從高架橋下景觀的發展歷史沿革出發,研究分析杭州高架橋下綠地的發展歷程,并根據不同地區的特性建立起相應的評估體系,探索高架橋下綠地改進的理念及方法,最后以上塘高架朝暉段為例,進行意向性改造設計。集中針對杭州市高架橋下綠地景觀模式單一,方法陳舊,比較零散等問題,進行調研、改良和細節設計,并結合自己所學專業,在原先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的設計。希望本項目的設計改良能對杭州市提升城市形象有所幫助,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
★基金項目:浙江樹人大學科研項目(學生科研課題)。
參考文獻:
[1]安麗娟.武漢市城區高架橋下綠化植物光合特性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2]邱蔚麗,高小偉,龔世俊.設計色彩快速表現[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于愛芹.城市高架橋空間景觀營造初探[D].南京:東南大學,2005.
[4]張如畫,金永日,黃麗麗.設計色彩與構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殷利華.基于光環境的城市高架橋下橋陰綠地景觀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6]王雪瑩,辛雅芬,宋坤,達良俊.城市高架橋蔭光照特性與綠化的合理布局[J].生態學雜質,2006.
[7]喬長江.鄭州市立交橋垂直綠化植物選擇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