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華
(天祝縣祁連鄉教育輔導站 甘肅 武威 733200)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情緒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高度重視,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分析;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由祖輩隔代撫養。相比臨代撫養的兒童,隔代撫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情緒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高度重視,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
(一)性格上的缺陷
1.焦慮恐懼。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找不到依靠,沒有安全感,很多留守兒童感到孤獨無助,焦慮不安。
2.自卑多疑。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貼身關愛,留守兒童有被遺棄的感覺,留守兒童心智還不夠成熟,他們把父母外出打工歸罪于自身,認為父母是因為不喜歡自己才外出的,產生自卑心理。
3.嫉妒敵對。看到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留守兒童難免會生出極強的嫉妒心理,并對他人抱有不友善和敵對的態度。
(二)認知上的偏移
1.自我否定,怨恨父母。少數留守兒童錯誤地認為父母外出是他的錯,因為他的出生給家里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留守兒童常常被人看不起,由此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2.上學無用論,不能正確看待金錢。留守兒童父母在感情上不能滿足孩子,就用金錢彌補感情的缺少,經常會給孩子很多錢,孩子心里只有錢,形成拜金主義價值觀。
(三)行為上的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行為上存在較大偏差。因缺少父母的管教,逆反行為嚴重,在課堂上常常不服從教導。留守兒童心靈脆弱,意志薄弱,缺乏自控力,禁不住社會上的不良誘惑,易誤入歧途。
(四)情緒上的不穩定
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僅限于生活情況和學習成績,對孩子的思想狀況和心理需求知之甚少,不能適時地給孩子以正確引導。留守兒童心情時好時壞,還比較消極,抗挫能力比較低,一旦遇到困難就萎靡不振。留守兒童這些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疏導,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扭曲。
(五)人際交往能力欠缺
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產生自卑心理,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留守兒童往往表現出冷漠性和攻擊性,女孩多封閉自己,男孩多挑釁他人,不利于友誼的建立與維持。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薄弱,親情缺失
父母之愛是不能被替代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親情的缺失。長期缺乏父母的親情與關愛,就難以獲得自我的良好認識,缺乏歸屬感、安全感,從而導致心理上的自卑與仇視。
(二)學校教育不全面
1.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道德教育。在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已有多年,但在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育還是以應試為主,不看品行,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教師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由于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很少進行家訪,與家長缺乏相應的溝通與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脫節。
2.學校心理教育資源匱乏。留守兒童多出現在農村,而農村是國家經濟實力薄弱的地方,多數農村中小學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相應的心理輔導。
(三)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
1.相關政策不完善。目前留守兒童已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政府也為此做了相應工作,但這些工作大部分無關痛癢,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2.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留守兒童因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其自身對是非的辨別力低,不能對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期帶來的多種價值觀進行篩選而將其全盤吸收,加上留守兒童具有極強的模仿性,這就造成了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相應對策
(一)建立親子有效溝通機制
1.通過培訓等手段轉變父母教育觀念,強化家長責任意識。由鄉鎮政府、學校或村委會在外出務工人員集中返鄉期間,組織父母、留守兒童監護人學習家庭教育的有關知識,開展親子活動等。此外,應盡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在外地工作的情況。
2.探索建立父母和兒童的有效溝通機制,加強親子情感交流。鄉鎮政府應協同村級管理人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下撥專項資金建設村級親子活動室,配備可視頻電腦、電話等,督促父母與留守兒童定期溝通。同時還要積極建立學校與留守兒童家長交流溝通機制。
(二)政府應積極出臺政策
政府要詳細規劃和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戰略,同時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依據市場經濟規律,結合當地實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新型農業和特色農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和滿意的收入,從根源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時,政府還要統籌安排教育資源,積極探索進城務工子女九年義務教育異地就學模式,加強對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扶持和監管工作,多渠道減少農村留守兒童。
(三)落實好社會教育工作
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偏移,行為偏差,某種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社會環境造成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是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首先,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應有所擔當。可以通過制作宣傳片、開辟報道專欄等加大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建立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相關機制,為社會各界關注留守兒童搭建平臺。其次公安部門要加強對賭博、賣淫等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尤其是以誘惑、威脅等手段強迫兒童從事非法行為的現象要重點打擊和嚴厲懲處;整治校園周邊環境,關閉校園周邊網吧,防止低俗文化通過網絡滲透給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