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畢方圓

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送子女出國留學,但是很多家長和學生并不清楚留學的目標是什么,通過留學成為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如何檢視留學的成效。這種茫然導致一些中國學生在留學過程中錯失鍛煉機會,甚至誤入歧途。哈佛大學亞洲校友會前主席、“問校友”教育創始人孫玉紅日前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提出了她眼中的“留學成效三標準”。
什么才是好的畢業演講?
環球時報:前不久,馬里蘭大學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引發爭議,在您看來,這件事反映了留學背后的哪些問題?
孫玉紅:從眾人對這名學生的一通狂批,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國名校畢業的學生是有要求的。這個學生的演講,跟去年哈佛畢業生何江的演講,以及今年扎克伯格在哈佛的演講對比,明顯是高度不夠。父母花錢讓你在美國讀了4年大學,不是讓你去發現美國空氣好,這不用花4年學費去發現吧?這不符合人們對名校留學生的期待,大家認為,名校學生的畢業演講要有一定的境界,起碼超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抱怨。
去年何江在哈佛演講,我在現場,他也是講中國的悲慘故事,小時候在農村,沒水沒電,醫療落后,但他話鋒一轉,說正因為看到過那么落后的地方,所以現在學醫,就是要讓現代醫療走進那些人類現代文明到達不了的地方。這是何江的境界。他從一個那么偏遠的農村來到哈佛,成長到如此優秀,也恰恰顯示出教育的力量。
在我看來,全球化人才有以下幾個標準,一是全球化的視野和全球公民的意識。二是獨特的專長。三是杰出的英文學術能力。從那篇演講的發音來看,那個女生的英文表達沒問題,沒人指責這個。但她的專長沒看出來。最重要的是,她不符合第一個標準——全球化的視野和人文精神。如果具備的話,那么當看到黑暗,會想怎么去照亮;看到光明,會想到如何讓光明照亮更多人。
環球時報:您曾在哈佛肯尼迪學院專攻演講,在您看來,一篇好的學生代表畢業演講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孫玉紅:一定得是個人真實的故事,要展現出自己的專長和一定的境界。學校選你來演講,你一定有特別之
處。要把獨特的自己展示出來,給別人以啟迪。扎克伯格今年在哈佛的演講提到自己的艱難時刻,有人要買他的公司,所有人都建議他賣,但為了自己改變世界的初衷,他沒有賣。他在演講中談了這一代人的使命感,表達了“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就找到了快樂之源”的立意。哥倫比亞大學今年畢業典禮上,同樣有一位中國的博士演講者喻雅俐,她講了自己身份認同的困惑,她說這種困惑是她成長的動力,讓她去探索人類和世界的未來。所以,不要害怕揭露內心的軟弱和困惑,因為你把問題展示出來,可能會讓更多的人去思考。
在國外留學,你要表達一件事,你要發起一件事,都要用到演講。演講要注重內容,三觀、行動力、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你得是一個豐富的人,你的全球視野、全球公民意識,對社會的責任心,都可以通過演講傳達出來。中國學生普遍沒有這方面的訓練,為什么中國人在美國的主流社會沒有聲音、在公司里趕不上印度人、在社區里不參與競選?這都跟中國人不太愛表達有關。我建議中國的中小學應該加一門演講課,這影響到中國在未來世界的領導力。
哈佛青睞什么樣的學生?
環球時報:據您了解,哈佛比較青睞什么樣的中國學生?
孫玉紅:用哈佛校長福斯特的話說
就是,“我們不看你取得多少成就、得過多少獎,而是看你有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未來能為社會做出什么貢獻”。這些看上去比較空,但具體到每個案例,我們很快就能判斷這個學生是否有可能被哈佛錄取。我認識一位哈佛本科生,她10歲隨父母從中國移民美國,父母都沒上過大學,她剛到美國時英文不好,非常害羞,有溝通障礙。后來在當地人的幫助下英文逐漸流利起來,她因此特別愿意幫助他人。她和同學利用暑假去拉美參加社會實踐,那是一個落后的小村莊,人們彼此之間沒有社交通訊,說一件事要挨家挨戶通知,這幾個學生幫當地人建了一套社交聯絡方式。對于自己能被哈佛錄取,她最初很驚訝,她自己分析說,“哈佛需要的是diversity(多樣化)和responsibility(社會責任感),也許正是這段經歷讓我與眾與同”。哈佛講究“makethingshappen”,就是“使事情發生”,如果這個學生中學時就能幫助山村里的人改變現狀,將來到社會上就可能做更大的好事。
哈佛強調領導力,這種領導力表現在“改變”和“貢獻”。我在肯尼迪學院讀書時正值SARS,我當時正在修危機管理課,就給國務院新聞辦寫了一封信,說中國有關SARS的對外溝通需要改進。當時的國新辦主任趙啟正非常重視,回信說希望哈佛學生畢業回來做一些培訓。后來我連續幾年都在為中國政府做危機管理培訓,包括中央各部委的新聞發言人和各省級發言人培訓等等。如果沒有哈佛給我的責任感,我可能也不會主動去做這些。哈佛讓我覺得,我有責任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環球時報:哈佛強大的校友資源體現在哪些方面?
孫玉紅:哈佛在全球有30多萬校友,每個重要的城市和國家都有校友分會。哈佛每年召開三次全球校友大會。畢業后,每五年,同屆校友可回校聚會。因此哈佛校友關系非常緊密,校友間會分享工作和合作機會。
哈佛并不比其他大學貴,前50名大學基本都是五六萬美金。哈佛錄取的本科生只要家庭收入在6萬美金以下,哈佛就給全額獎學金。哈佛現在有360多億美元的基金,多數來自校友捐款。哈佛對捐助基金的管理非常透明。校友捐贈后,會收到哈佛真誠的感謝郵件,捐助人也會收到捐助學生的學業報告。
世界名校不愛招中國學生?
環球時報:互聯網上有篇文章廣為流傳,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說,世界一流大學不再愛招中國學生。在您看來,這種情況是否真實?
孫玉紅:10年前、20年前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是研究生階段才出國,語言、文化上的融合有些吃力,所以會出現一些問題。以前的留學生大多是理工科背景,他們畢業后發現更高的薪水在投行,很多人都改行了。這也是陳教授提到的現象。但現在時代在改變,很多中國學生申請美國高中的托福成績都超過110分,英語流利,交流、融入都沒問題,下一代中國人在美國超越印度人,我非常有信心。我也相信,隨著中國整體家庭條件的改善和學生素質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出于自己真正的興趣來選擇專業。
環球時報:中國留學生如何更好地融入當地主流文化?
孫玉紅:美國的主流文化有幾個關鍵詞:開放溝通、互相幫助、貢獻。當你能對一個團隊有貢獻的時候,你就會受到歡迎。我剛去美國時,英文不是很好,在肯尼迪學院讀碩士,發現同學基本都是美國各領域的卓越人士,說的不是日常英語,都是非常學術的語言,當時我壓力很大,總感覺跟同學隔著一層玻璃門。后來我就想一定要給這個集體貢獻點什么,于是我匯總了大家的聯系方式,做了個通訊錄,發給每個同學。從此之后,班上六十幾個同學全認識了我,而且都很感謝我,我變得非常受歡迎。
美國還有一個主流價值觀——誠實、公正。課業千萬不能抄襲。在美國讀書,一篇作業超出一定比例在網上能搜出來,很可能不及格,嚴重的還要警告,甚至開除。可能中國人覺得這是小事,但美國人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學術欺詐行為,這條紅線千萬別觸碰。
家長如何規劃孩子留學?
環球時報:如果早早確定孩子要留學,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
孫玉紅:這方面確實很重要,我創辦“問校友”APP,專門設立一個線上的家長學院。我提出“十年規劃到哈佛”,最后不一定真去哈佛,但是達到國際化人才的標準,很多學校會要你。家長要有規劃意識,規劃求學路徑,讀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規劃出國時間,規劃特長培養,規劃語言學習。假設想讓孩子高中出國,那初三就要申請,初二各種成績就要出來,初一就要開始準備學托福,小學階段就得開始培養語言。
此外,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人格。孩子的成就感、內心的自尊不能只是從考試中得來,家長要培養孩子真正的自信心。國外很多學校不公布成績,很多學霸型孩子出國后特別失落,因為考好了大家都不知道,自信心就受到影響。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的信心源泉只是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家長要發現孩子的獨特天賦,持續培養孩子的某項特長,這才是孩子未來自信心的最佳源頭。▲
環球時報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