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招娣
“課程發展即教師發展,教師發展即學校發展。”這句話高度概括了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及學校發展的關系。對學校而言,校本課程就是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石,它直接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直接關系到人的發展和成長。因此,學校需要構建富有時代精神、體現多元開放、凸顯辦學特色的課程體系,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模塊和課程群。
一、參與課程設計,提升綜合素養
教師參與課程設計主要是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合作地介入課程設計,是連接校本課程基本理念和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橋梁。它的存在與發展,將最大限度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幫助教師從合格走向優秀,走向卓越。
(一)提高課程意識,激發設計積極性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理念是教師要從“課程執行者”轉變為“課程參與者”。因此,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是課程改革與專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1.營造課程氛圍,生成課程意識
學校濃郁的課程文化直接關系到教師課程意識的形成。我校的教研活動、教師發展、學生活動等都圍繞著“秀”文化課程這個主線來進行。如我校“秀”文化自主選修課程共分為六大類,其中的“藝術展示苑”中有十個小項,跟音樂教研組有關的就有4項。在項目之初基于教師的特長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們開發了4本拓展教材(合唱、腰鼓、少兒舞蹈、鼓樂隊),繼而對整組教師進行4項基本功的培訓,通過試教對教材進行拓展補充,學期結束前舉辦相應的學生文藝匯演予以展示,并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評價。整個過程都在濃濃的課程氛圍中進行。
2.加強課程培訓,轉化課程意識
學校要不斷完善教師培訓的機制,通過“外引、內用、網絡”三大途徑,整合培訓資源,為教師課程意識的提高創建良好的支持性環境。培訓中,特別是讓老師們熟悉“校本課程”的概念,并清晰地了解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關系,知道校本課程在學校教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如教師主講的技能類培訓、教研組長的教學培訓、骨干教師引進的校外信息、課程自主學習,整個教研組培訓體系完整,使教師擁有沉浸式的課程氛圍。
(二)展開多方對話,形成默契意會
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主人,學校要給每一位教師足夠的課程開發空間,從開發、實施,到課程評價,全程參與所有工作。這就需要教師直接參與并在課程理論家、教育行政人員、專家學者、教師等之間展開對話,共同進行課程設計。
1.專家引領中對話
為使全體教師對“秀”文化課程有一個比較深入的認識,我們就通過專家講座、專家參與教師沙龍、專家參加教師座談等形式對“秀”文化課程的理念進行引領。教師針對專家的引領談自己的感受或提出自己的困惑。
2.教師互秀思想
所謂教師互秀思想就是引導全體老師在科研活動中,思想先行,秀出自己對學校校本課程的理解,秀出對教育教學的理解。“秀秀我的課程故事”等評比等活動中,教師之間互相學習,進行研討,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
二、介入課程實施,提升專業素質
富蘭說:“成功的課程變革包含著教師學會去做一些全新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課程實施的過程在本質上也是一個教師不斷學習的過程。”因此,我們通過構建課堂教學研討、教研模式的轉變等活動為教師發展提供實踐的機會,使教師在自身實踐中經過不斷的反思和建構,從而提高實施校本課程能力。
(一)骨干引領“秀”
教師的發展是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骨干教師的引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先培育幾位教師先在全校范圍內“秀”一把,課堂可以是體現自己個人特長的展示、個人教學風采的展示、個人教學理念的展示等,讓全校的老師都來聽課、參與,讓大家能意識到將自己的特長、自信、愛好、理念充分地展示出來。
(二)教研模式的轉變
傳統的教研模式都是以學科為組別進行的。校本課程有時又不按學科進行實施,開展年齡為組別的,課程類型為組別的全校性的課堂教學展示,這打破從原來的年級組、學科教研組內的研磨形式,成為跨越年級、跨越學科,讓全校的每一位老師都能真實、自信地展示自己教學風采,讓每一位老師都能從同事的教學中汲取亮點。
三、發揮群體力量,形成研究型團隊
校本課程的開發把教師推向了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前沿。在校本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與專家,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共同設計、實踐、探究、解決問題,與此,學校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學習為主旋律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校的研究型團隊也在悄悄形成。
(一)協作研討
成立協作組,組織協作學習,有重要意義。確定責任人是成立協作組的第一個步驟。這個責任人是從協作組中產生的,他承擔著將小組研修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想法轉化為行為的責任。我校協作組的活動程序為:首先是個體學習。教師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豐富自己的學識,拓寬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適應不斷發展的教育教學的需要。其次是集體研討。協作組長提出適當的問題引起教師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教師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以達到讓教師自己發現規律、自己糾正錯誤的認識或補充片面的認識。最后是行為跟進。將想法變為行動是“行為跟進”中核心的一步,它可以闡釋和明確下一階段要實現的目標,包括接受來自外部人員的建議,爭取更多的專業支持。
(二)沙龍研討
沙龍研討是指緊張繁忙的教學工作之后,邀上幾位傾心教育的同行好友,圍坐一圈,沏上一杯清茶,播放一段音樂,確定一個話題,自由自在地談論自己的教學得失,發表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觀點、看法……老師們在分享思想與智慧的同時,也進行著思想的碰撞與交流。
(三)校際研討
同伴互助不僅局限于本校同伴之間的互助關系,還可以與外校進行交流學習。近幾年,學校先后派老師到杭州的綠城育華小學、杭州崇文實驗學校等名校參觀學習。老師們把名校先進的課程理念等帶了回來,不斷充實我校的做法,使我校的課程建設煥發出更多的活力。
四、強化激勵措施,增強專業情意
教師的專業情意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合,是教師專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為調動全校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積極性,確保校本課程有效實施,學校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激勵。
(一)環境激勵。環境激勵是指通過改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人際環境等來吸納和穩定人才。學校努力為教師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要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切實關心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使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真正減負,讓其能在相對輕松的環境安心教育工作。如在節假日,教師生日等都會有溫馨短信祝福,學校成立的乒乓球、烘培等教工社團,更是豐富了教師的精神生活。
(二)目標激勵。目標激勵就是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人的動機、引導人的行為,使被管理者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激勵被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每位老師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讓每位老師都有了為之奮斗的共同目標,也奠定了學校文化和課程建設的基礎。
(三)榮譽激勵。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需要教師有研究的持久力與意志力,榮譽激勵便是對教師辛勤工作的肯定與獎賞。榮譽激勵主要是把工作成績與晉級、提升、評先進聯系起來,以一定的形式或名義標定,讓教師保持好的精神狀態和激情,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情意。“教師特別獎”、“課程建設先進個人”等是我校對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優秀團隊和個人的最好精神獎勵。
學校有怎樣的課程,就會有怎樣的師生生活;有怎樣的師生生活,就會有怎樣的生命成長方式。教師參與課程建設必將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