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莉
【摘要】家庭作業是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求課外獨立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它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學生的家庭作業主要存在作業形式單一、評價機制不合理、家長的家庭作業觀和指導方式存在漏洞等問題,基于此筆者提出改善當前中學生家庭作業現狀的對策:增強作業布置主體的多元性和方式的多樣性;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改變作業評價機制;家長參與家庭作業指導時對度的把握;以及家長、老師、學生三者關系的協調。
【關鍵詞】中學生 英語家庭作業 改進策略
家庭作業是既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連接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重要紐帶。筆者通過自制問卷《中學生家庭作業的問卷調查》,對贛州及周邊市區的四所中學,隨機選取320名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對部分教師和家長進行開放性訪談,并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實現減輕兒童的課外負擔,發揮家庭作業的積極功效。
一、實現家庭作業布置主體的多元性和布置方式的多樣性
調查顯示,家庭作業的選題、完成方式及評價均由教師都是教師一人在起主導作用,較大程度忽略學生的情感和需求。因此,在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應考慮學生主客觀的需求,讓學生參與家庭作業內容布置和方式選擇,發揮其在家庭作業中的主體地位和能動性作用。在與學生達成共識的同時也可以考慮家長的意見,開創一條集教師、學生、家長意念于一體的和諧家庭作業布置方式。同時,教師在作業布置時還應注意不同學生群體和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作業布置的方式盡量做到層次性、多樣性、可選擇性,讓優秀生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讓“貧困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如教師布置作業可分必做和選做兩種類型。
二、加強家庭作業的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樹立科學發展的家庭作業觀
現在的家庭作業類型太傾向于與考卷掛鉤,不是抄寫或書面練習就是讓學生背誦,這一類作業在學習初期可以鞏固已學知識,但久而久之學生無法從這類作業中找到樂趣和情感體驗,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應在家庭作業的內容上和形式上做出改變。在考慮適合學生的家庭作業方式上,筆者比較贊同艾爾菲·科恩的觀點,合適的家庭作業包括三種:合適的家庭活動、通常不被想象成是家庭作業的家庭活動以及閱讀。前兩者主要傾向于像猜謎、烹飪一樣的小游戲小活動而不是單純的書面抄寫,兒童可以在這些活動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大都需要家長們的陪伴和引導,有助于加強家長與兒童、家長與學校的聯系。第三種作業是讓學生去閱讀自己選擇的書籍(真正的書籍,而不是大量缺乏背景脈絡的散文),通過持續地閱讀,幫助學生成為更嫻熟的讀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與同輩群體積極交流。此外,家庭作業設置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作業設計的價值功能應該定位在學生以后在社會群體中的生存能力和發展潛能,這與終身教育所倡導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三、改革作業評價機制,提倡賞識教育、凸顯人文情懷
通過家庭作業教師能夠有效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存在問題,還能借以家庭作業為紐帶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因此,教師在進行家庭作業的批改時盡量避免批改方式的單一性和機械性,不要一味的為追求效率只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打鉤或打分。研究表明,教師激勵性地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反饋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重視,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這就要求教師轉變傳統作業評價觀:不要只著重于學生作業的對錯,要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情感以及價值觀的培養。在批改作業時多給學生寫一些建議和激勵性評價,若學生作業問題較為嚴重時,也可采取面批的方式,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來發現問題所在,但在面批的過程中依然強調以賞識性評價為主。同時,在作業的批改過程中實行交叉性評價方式,可采取自批、精批、面批、互批、家長批等形式,嘗試零作業批改。這樣既可以避免教師一人在批改作業中的標準片面化,還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家長在參與學生家庭作業時應注重度的把握,并依照學生的變化及時做出策略調整
研究發現,家庭環境的差異性對兒童的行為、自我意識及個性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家長過度關注學生的家庭作業會給兒童的學習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如家長過度參與給兒童帶來壓力造成做作業時過度緊張,或者家長在進行作業指導時表現出的生氣和失望也會使兒童情緒受到感染。因此,家長應注意在參與兒童家庭作業過程中把握好“度”,盡量避免給兒童增添額外的作業負擔,盡可能地多給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參與過程中家長還應注意控制個人情緒,多鼓勵孩子增強其信心,增加交流溝通的次數,在兒童出現厭學等負面情緒時及時進行疏導。此外,家長的指導方法也不能一成不變,需要根據孩子的年級的變化、年齡的變化、成績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整。
五、增強家校溝通,妥善處理好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關系
雖然家長有權干預孩子的家庭作業,但在家長教育觀念與學校或教師教育觀念出現偏差時,筆者建議家長不要采取過于偏激的方法,家長和校方之間緊張的氣氛不利于兒童的學業和成長。教師和家長需在以學生為本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家長有問題、有想法可以向老師反映,若存在分歧也可與教師商量;教師也應當考慮每個學生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并給予家長工作一定支持。而作為學生,應該端正學習態度和作業觀念,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情緒的調節,有負面情緒及時向家長和老師尋求幫助,如果三方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協調保持和諧穩定的相處模式,相信家庭作業改革之路將會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1]艾爾菲·科恩.項慧玲,譯.家庭作業的迷失[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