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嘉敏
海爾金控要成為一個時代的金融控股集團,承擔起海爾平臺化轉型的使命,成為海爾集團掌門人張瑞敏提出的“誠信生態、共享平臺”這一新海爾精神的詮釋者
對于海爾金控人而言,2016年可以說是“金控元年”。在海爾金控董事長譚麗霞看來,海爾金控在這一年“小荷已露尖尖角”,每個團隊在所在的領域、所在的行業嶄露頭角。
2017年,以海爾“美好家庭生活”為愿景,海爾金控著力發展產業金融、共享金融、社群經濟,致力于海爾集團實現從智慧家庭到財富、健康、綠色、快樂家庭的延伸。
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如何實現?
三個問題直面海爾金控進入2.0時代的戰略選擇。海爾金控要成為一個時代的金融控股集團,承擔起海爾平臺化轉型的使命,成為海爾集團掌門人張瑞敏提出的“誠信生態、共享平臺”這一新海爾精神的詮釋者。具體而言,海爾金控旗下金融、交易、投資這三個平臺,到2020年要形成“接天蓮葉無窮碧”之勢。
20年前,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是產融結合的標桿。而今天的GE卻在回歸產業,分拆GE MONEY。新的產融結合是什么?海爾金控試圖作出回答:海爾誕生于產業,熟悉產業,知曉產業的痛點,海爾可以用金融的工具、用資本智慧去重構產業生態,幫助產業升級、幫助產業成長。
海爾布局產業金融的使命是創造引領產業的新金融形態。
海爾金控的發展可謂先有“金融”,再有“金控”,逐步搭建起完整的金融產業構架。2015年11月,海爾集團提出“海爾金控”的概念,開始將金融作為獨立的業務板塊。在此之前,海爾集團的金融版圖早已開始謀篇。經過十余年的深耕布局,海爾金控旗下金融、類金融機構已達16家,法人公司31家。
2016年3月,青島聯合信用資產交易中心揭牌,海爾金控再添新軍。青島聯合信用資產交易中心是經青島市金融工作辦公室批準,在青島市財富管理試驗區成立的新型互聯網信用資產交易平臺,經營范圍包括信用資產的登記、確權、流轉、交易、結算,及企業資產證券化、數據分析、金融產品設計開發等服務。
而在2015年12月,青島場外市場清算中心正式成立。作為服務于場外市場的獨立第三方清算服務平臺,青島場外市場清算中心定位于金融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于青島財富管理中心,與銀行和資本市場非銀機構合作,為青島市的各類場外交易市場提供統一登記、資金管理、資金清算等服務。
海爾金控旗下這兩家金融市場服務機構應運而生,直接得益于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推進。對于海爾集團而言,兩家機構進一步完善了海爾金控的整體架構,為其探索產業、金融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機遇。
海爾金控目前已經涉足財務公司、融資租賃、小額貸款、消費金融、金融保理、第三方支付、財富管理平臺、清算平臺、資產交易平臺等金融服務業務,同時擁有專注于股權投資和基金管理的創投公司,并且控股青島銀行、參股北大方正人壽。
此外,海爾集團還在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擁有青島海爾(600690.SH)、海爾電器(01169.HK)兩個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
以產業金融為突破口,一個橫跨眾多金融業態的金融體系正在逐步構筑,海爾金控正在逐步開拓形成資產雄厚、門類齊全的“金融生態”。
借力青島財富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海爾集團制定了金融產業發展規劃,其核心思路是:集團層面將分散在不同平臺的金融資產歸并整合至海爾金控旗下,理順金控的股權架構,深耕金融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金融牌照布局。隨著新業務的逐步推進,海爾金控的“金融生態”布局有望全面提速。
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諸多模式都已為人熟知時,海爾金控給出了不一樣的解答。不走“放貸收息”的傳統融資套路,也非單純產品導向的“金融售賣”思路,而是以金融為工具,營造產業沃土,盤活整個生態。
產業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懂產業,這是海爾金控的自我定位,既是優勢也是目標。海爾金控董事長譚麗霞認為,“海爾金控走出去的優勢就是30年來對產業的理解。”
海爾金控定位于產業生態,共享金融,依托海爾集團的產業生態,致力于打造無邊界的共享金融平臺,為合作伙伴提供金融解決方案,以期實現“鏈接、重構、共創、共享”的愿景。在場景、牌照和大數據三大核心因素的驅動下,海爾金控希望從供應鏈金融出發,發展產業鏈金融,最終實現生態鏈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迭代迅速的大背景下,原本相對獨立的產業生態圈之間,逐漸產生了關聯和交集,進而催生了生態鏈金融。譬如,海爾的一款智能冰箱“馨廚”,其思路是以冰箱作為入口,連接對水果生鮮的消費場景。這個時候,雞蛋作為農產品價值鏈的末端,又成為用戶生活場景的開端,一個生態帶動了另一個生態,形成了環環相套的鏈式金融需求。
基于海爾創業創新30多年對產業規律的充分把握和對產業資源的積累整合,海爾金控致力于形成基于產業生態進行金融服務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目前,海爾金控平臺聚焦產業金融的服務已為40類產業鏈15萬中小微企業、280萬個用戶提供金融服務,并在禽蛋、肉雞和肉牛等領域的產業重構與升級中發揮關鍵作用。
當前,產業集團、產業資本拓展金融業務已然成為潮流。傳統金融牌照進一步向民營資本開放,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都為產融結合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實體企業跨界進入金融行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產業資本的參與方式也呈現加速多元化的趨勢。從原有的參股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到組建金融服務集團、金控控股集團。既有海爾、蘇寧、恒大這樣的傳統企業,也有阿里、騰訊、京東這類的互聯網新貴。
實體企業與金融業態的融合是一把雙刃劍。這些產業集團往往擁有產業鏈上的話語權,客戶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產業集團掌握大量中小客戶資源以及真實貿易、交易數據,可以加以利用,控制信用風險,降低違約損失,而傳統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企業過程中恰恰很難獲得這些信用信息。
不過,當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達到一定規模時,單純的數據分析很難滿足風險控制的要求。產業金融的核心是金融,而非產業。產業金融可以通過產業數據來控制部分信用風險,但這些數據僅僅構成信用風險的一部分。金融市場本身的規律仍然是產業金融風險控制的基礎。與此同時,產業金融還會面臨貿易糾紛與信貸糾紛的串聯風險,不可忽視。
如何有效地規避和防范風險,避免實體企業在金融布局過程中爆發風險甚至走向“失控”,是這些產業集團共同面臨的挑戰。
產業金融的本質依然是金融,金融風險的本質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金融行業特殊的杠桿作用,往往會成倍放大產業的優勢和劣勢。產業金融探索的方向在于依托產業,成為數據、服務和技術供應商,而不是盲目跳出產業鏈。實體企業涉足金融時,往往容易在行業順周期內過于激進,放松風險控制意識,埋下金融拖垮實體產業的禍根。
海爾金控的新理念是實現“生態鏈金融”的變革。首先,實現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保障企業發展,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其次,實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跨界服務融合,通過高效的業務整合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過去的海爾是制造業的典范。未來,海爾集團將向著社群經濟物聯網轉型。海爾金控要承接的正是這一“去制造化”的戰略任務。海爾金控承載著海爾由制造產品向孵化創客轉型的使命,成為海爾從智慧家庭到財富、健康、綠色、快樂家庭的品牌延伸。
按照海爾金控的戰略規劃,產業金融的未來之路將遵循“三鏈+三網+兩圈”模式。
“三鏈”是指按照時間軸來規劃金融平臺的走向,從僅擁有海爾上下游客戶的供應鏈金融,到社會化的產業鏈金融,再到鏈接產業新生態的生態鏈金融。
“三網”則是指金控旗下各大板塊依托鏈接資產及投資者的“財富平臺”、鏈接債權及資金方的“交易平臺”和鏈接資本及投資人的“資本平臺”。
“兩圈”則是圍繞“社群經濟”,著力打造以盈康護理院為代表的“醫療健康社群”以及以北京輕廚為代表的“美食社群”。
目前,海爾金控資產規模已超千億元。在海爾金控構建的“金融生態”中,金融服務扮演了一雙“無形之手”,將生態圈中的各個要素連接起來。
傳統的金融財團,猶如端搶狩獵的精明獵人,打到獵物則轉身瀟灑離去。海爾金控的產業金融更像一個勤懇的農民,收獲作物的同時,更要在春季播種,夏季澆水施肥,拔草除蟲,悉心呵護作物繁盛成長。
時代給了海爾新的機會,即依靠“軟件”成為差異化的金融企業。譚麗霞表示,海爾金控要成為定義這個時代的金融控股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