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
【內容摘要】學生在初中階段,思想意識還處于比較幼稚的程度,還不是很成熟,雖然思想政治沒有語文、數學、一類學科受到大家足夠的重視,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學校必須重視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由于思想品德的內容相對而言比較枯燥乏味,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思想品德的學習興趣,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增加與同學、教師之間的聯系,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內容、拓寬學生眼界,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自我發展 素質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學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怎樣提高思想品德教學水平,怎樣提高思想品德課堂的豐富性、趣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理論知識的結合性等已經成為現在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結合傳統的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方式,結合當代的教學模式和今后的教學方向,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為出發點,為了提高初中生政治思維方式提出了相關措施,希望通過以下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現在的教學方式進行一個正方向上的變革。
一、轉變觀念,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學習興趣
思想觀念的培養是改變教學方式的根本方法,只有思想觀念改變了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觀念。因為上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不管教師設計的課堂內容有多么的吸引人、不管怎樣生動有趣,如果學生不參與其中,不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與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這樣的課堂只是表面光鮮亮麗,里面卻是一個空殼子,這樣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肯定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裝飾課堂卻收獲頗少。因此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為課堂主體這一思想觀念,在設置各種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進行復核本班學生特征的教學方式,同時在此過程中要積極號召學生參與思想品德的過程。由于思想品德內容抽象生硬、難以理解、理論性強,由于這一學科的自身特征,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僵硬的進行講課,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內容的枯燥乏味;因此教師需要慷慨激昂、表情豐富多彩、語言滑稽的進行講課,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如果教師都不能發現所教學科的樂趣所在,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鉆研出教學形式的多種多樣,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不能集中注意力。此外,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思想品德這門課的重要前提。
二、良性互動增進師生情感交流
在思想品德這一課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和思想交流對教學效果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若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都能將課堂視為師生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道德理論知識講解等難題便會迎刃而解。在教學實踐中,初中部分教師向來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高低因而直接大量灌輸理論概念也不講求解釋技巧,造成情感教育的漏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內,教師一定要善于利用誠摯的情感打動學生,引領他們進入自己創設的意境之中,充分體現情緒渲染的關鍵作用。初中生正處于敏感的青春期,所以他們對法律、道德、紀律的認識并不是很深刻,因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規范他們的思想體制的重擔就落到了思想品德教師的身上。對初中生而言,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受到嚴格的治理與規范,因為習慣影響終生,好習慣能使人受益;而惡劣的習慣則起反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做到以滿腔的熱情、嚴謹的態度以及全新的面貌教育并感化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內心對教師的親近情感快速遷移、擴散到課堂教授的新知識當中,從而實現“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教學攻略。
例如: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教師投入情感的多少與收獲的教學效果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被賦予特殊情感的課堂是取得教學成功的先決條件。比如:在學習《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一課時,教師難免都會與學生進行一些互動,游戲教學法則是使得課堂氣氛快速升溫的選擇,師生之間建立友好的“教與學”的互動關系,使得課堂更富有激情,著重凸顯了思想品德課程的感染力,也體現了教師的責任心。
三、借助網絡傳遞知識訊息
互聯網是21世紀傳遞信息、交流心得、播散文明的重要載體,因此初中思想品德也追隨時代的潮流將網絡教學巧妙滲透于日常教學中,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推薦及運用。如今放映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已成為初中課堂的一大模式,因為在處理圖、文、聲、像等教學資源上ppt有著獨特的功效——精準度高、趣味性強、吸引力大等。初中思想品德本身是一門以“理論講述”為核心的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導致思想訓練不夠完整與徹底,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多媒體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它完美替代了傳統的“只讀不寫、只聽不思”片面的教學方式,盡善盡美地發揮了信息容量大、傳輸速率快的巨大優勢。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突出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啟迪學生的智慧。
例如:在教學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時,學生必然會接觸《維護網絡安全 爭做文明網民》這一小節,所以為了切實地讓學生了解何為“網絡危害”、又何為“網絡健康”,除課堂教學以外,學校還需要開設互聯網思想品德教育課程,讓初中生學會正確上網、把握上網的尺度。首先,教師要努力提高初中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來源的基本素質;其次,學校要建立健全思想道德信息網,直接提供給學生交流的平臺;再次,提高教育對象即初中生辨別信息對錯的能力;最后,校內的網管部門還要做到審閱網上播報的信息是否可靠,尤其是政治類信息,若發現可疑信息則要及時清除避免落入網絡陷阱。
四、重視與各學科之間的關聯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度推進,將各個學科之間的教學聯系在一條線上已成為世界教育的發展潮流,盡管目前教育仍存在文理科之分,但事實上這兩者之間的分界線并沒有非常明確,這也正是因為當代教育提倡現代化科學的統籌發展,即便是最為基本的思想道德教學也可以與其余學科相結合,挖掘內部的知識點,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和印象。不可置否的是,在高度分化的教學基礎上,將各科之間的聯系高度綜合的教學方法正在不斷涌現。綜合學習已成為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和必然趨勢,在此觀點被提出并認可之后,課程操作模式便呈現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形式,從而突破教學極端的瓶頸。
比如:在講授《競爭合作求雙贏 競爭?合作?》這一課時,我們首先要抓住兩個關鍵詞,分別就是“競爭”和“合作”。在國內,競爭與合作已是家常便飯,小到人與人、大到公司與公司,這其中必將存在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否則的話社會將難以運作下去。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守住自己的利益,還要放眼于全球的經濟,講求國際上的競爭與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結合歷史、地理、語文、環境保護等知識在思想品德的討論課上“各司其職”,以達到相輔相成、各取其長的效果。為了將此目的傳達得深入人心,教師要將備課方案反復研究,吃透內部的聯系,然后在組織初中生進行實踐和探索,并在探討的過程中總結出適合自己、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力求將思想品德修養中的經典知識轉化為屬于自己的一套理解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學生自己的特長,切中時代進步的脈搏,讓祖國未來的花朵為祖國的蓬勃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五、創設情境,組織實踐活動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這一真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也有所體現。我們其實不難發現教師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經常強調的一句話——理論聯系實際,此乃實踐永恒的主題和靈魂。身處大千世界,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做不到禁錮或限制學生的思想往某一領域發展,因此對于部分學生提出富含實踐性的深層次問題,就必須依靠社會實踐活動來解決,在觀察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教師要對照比較每位學生之間側重的異同點,比如:在《笑迎新生活》這一單元中,學習方向大致有“新學校”、“新同學”、“新集體”這三大方向,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必然會產生意見的“分歧”:有同學會認為學校更為重要,因為學校與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息息相關,證明這部分的同學注重實質,看重物質;也有同學覺得同學之間的情誼才是點綴學習的樂趣,說明他們注重感情方面的升華;還有的同學覺得新鮮的集體能夠給他們帶來強烈的集體感,這也意味著這部分同學的集體榮譽感很強。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不僅能夠推動課堂的開展,更利用了此次機會對同學們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有了大致的了解,這也正是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獨特魅力。
六、學以致用,鍛煉學習能力
初中生在校不僅有義務學習主科知識,更有責任在自己的思想道德方面“講文明,樹新風”,思想品德課即提供了一個優秀的平臺給初中生進行學習和交流心得、展現成果。在課程開設的過程中,思想品德應將教學重點置于“德”字上,著重培養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養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習《思想道德》絕不僅僅局限于行為方面的約束,更包含思想上的規范。
比如:在學習《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這一章節時,首先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先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才能講解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理論知識。所謂“學以致用”,就是在學習過后能夠將其妥善運用至自己日后的作業解決或是問題回答上,既然思想道德需要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教師就理應尊重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重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等人格意識的樹立。再者,為了達到健康思想根深蒂固的效果,思想道德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堂這一展現平臺模擬一些有意義的教育活動,比如:法制教育講座、安全規范講話等,根據當下的熱點話題引領初中生逐步體會到現實的意義并非想象中的和平與安穩,無論是社會中的“冷漠事件”亦或是“碰瓷事件”都突顯出了一點:社會道德體制仍存在“高危漏洞”,因此最佳的解決方法就是從初中生抓起,加強德育、法教的實踐環節,讓學生的腦海中有明顯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界定,最終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思想品德課教學要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和思想方法之上才能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單一、陳舊的禁錮,社會不缺乏應試型人才,但急需創新創造型人才,因此學生只有充實自己的道德內心,才能夠感受到道德的強大支撐力,從而做到與時俱進,保證性格特征與身心齊發展,使得初中生在未來能夠擔當起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雷克嘯、夏傳禮. 中外著名教育家[M]. 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5.
[2] 傅道春、徐長江. 新課程與教師角度轉變[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王海燕. 新課程與學習方式[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崔耀中. 理論傳播要站在網絡文化的前沿[N]. 北京時代理論周刊,2010-03-0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